山東是糧食生產大省,也是糧食儲備大省,地方儲備規模居全國第二,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責任重大。加強糧食儲備管理,確保平時備得足、儲得好,關鍵時刻調得出、用得上,是全省各級糧食和儲備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10月28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發布會,介紹山東強化糧食儲備管理、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情況。

山東省糧食和儲備局副局長呂明介紹,山東聚焦“體制機制順暢”,著力深化糧食儲備安全管理改革。 近年來,山東致力于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方式,統籌推進糧食購銷、儲備、監管聯動改革,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按照省里出臺的糧食儲備安全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加快推進各項改革任務落實。山東省政府修訂《山東省糧食收購管理辦法》《山東省地方儲備糧管理辦法》等規章,配套制定地方儲備糧輪換管理辦法、省級儲備糧動用辦法等一系列政策規定,《山東省糧食安全保障條例》已列入省人大立法計劃,督促指導各級嚴格執行糧食儲備“四分開、兩分離”(人員、實物、財務和賬務管理分開,政策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離),進一步理順糧食儲備管理職能職責,提升地方儲備糧安全管理水平。發揮政策最大效能,緊密協同農發行落實糧油儲備調控貸款,將市縣地方糧食和成品糧油儲備、地方儲備糧風險防控、地方儲備糧油管理和儲存安全等納入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糧食儲備管理實現了科學管理和高效執行的有機結合,體制機制改革進展順利。特別是成品糧油儲備方面,嚴格落實國家關于36個大中城市(濟南市、青島市)15天以上市場供應量的基礎上,提高覆蓋面、增加儲備量,全省16市均建立了成品糧油儲備,全省統算成品糧、油儲備可供應城鎮居民消費分別達到27天和56天,應急狀態下成品糧油完全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此外,山東聚焦“儲備基礎雄厚”,認真落實糧食儲備任務。 糧食儲備是穩定市場的“壓艙石”,是保供穩價的物質基礎。一是提增糧食儲備總量。近年來,通過落實儲備規模任務、合理有序增儲等,地方儲備糧油規模均超過國家下達總量計劃,其中,地方儲備糧規模超國家核定計劃55%,保障市場穩定的“底氣”充足。二是優化糧食儲備布局。通過省級儲備增儲、移庫調整等方式,推動省級儲備由產糧大市向大中城市、缺糧地區傾斜,三年時間,省級儲備糧油儲存覆蓋范圍由8個市擴展到14個市,輻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三是完善儲備品種結構。在保障小麥、稻谷等口糧品種絕對安全的基礎上,通過增儲和品種串換,逐步增加玉米、大豆等飼料用糧儲備,實現了主要原糧儲備品種全覆蓋,由口糧自給安全向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邁出實質性步伐。四是健全多元儲備支撐。通過政策引導,現已建成政府儲備為主、企業社會責任儲備為補充的糧食儲備體系,全省糧食庫存充裕,庫存消費比遠高于17%至18%的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地方儲備小麥、稻谷等能夠滿足全省人民四個半月以上口糧消費需求。五是發揮儲備“削峰填谷”的調節作用。根據糧食市場供求形勢變化,適時調整省級儲備輪換數量和節奏,指導各地加大小麥收購力度,引導各市縣增加玉米、大豆等儲備品種,推動糧食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防止出現農民“賣糧難”。總體來看,山東糧食儲備體系進一步完善,有效筑牢了守底線、穩預期、保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呂明表示,山東還聚焦“安全監管到位”,切實抓好糧食儲備日常管理。 用科技的手段來儲好糧、管好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一招。山東全方位布局和升級倉儲設施,實現糧食收得下、儲得好。目前,山東已形成省市級大中型儲備庫、縣級中心庫和基層收納庫三級糧食倉儲設施體系,完好倉容4452萬噸,罐容252萬噸。開展綠色倉儲提升行動,目前已完成地方儲備糧庫升級改造和新建擴建倉容208萬噸,糧食信息化建設、綠色儲糧技術、設施設備現代化均走在全國前列,為實現糧食收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保障。強化儲備安全監管,組織開展糧食安全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政策性糧食庫存交叉檢查等專項檢查。推進“互聯網+”執法監管,實現監管事項覆蓋率、監管數據填報正確率和及時率100%。推行糧食市場“陽光監管”機制,動員社會各界參與糧食收儲工作監督,全面提升糧食儲備安全監督管理水平。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