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港口渤海灣港濰坊港區完成2200噸“包改集”玉米纖維集港并以“集改散”工藝完成“悅翔”輪裝船作業,標志著渤海灣港糧食“包改集”+“集改散”全流程業務模式正式落地,也是渤海灣港落實打造“依托港口的世界一流供應鏈綜合服務體系”的創新成果。
據了解,發往日韓地區的玉米纖維要求以散貨形式發船,腹地客戶前期主要以大包噸袋包裝汽運集港,在港區進行割包入庫后適時以散貨形式上船。傳統割包作業的工藝方式投入人力多,作業效率慢,且容易產生貨損和污染。渤海灣港強化內部協同,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和優勢,為客戶設計“包改集”集港方案,用港內自有集裝箱代替大包噸袋進行集港,到港后再以“集改散”工藝直接裝船。

“‘包改集’有效解決貨物在物流過程中帶來的貨損和污染問題,全程裝卸車效率由30分鐘/車縮短至4分鐘/車,更重要的是,集裝箱代替噸包袋可長期循環使用,包裝成本減少20%以上,同時提高港口空箱利用率,為上下游各環節的多式聯運及后期鐵路無換裝作業提供降本增效服務,實現港企雙贏。”渤海灣港市場營銷中心業務經理楊玉科說。
“集改散”即集裝箱內貨物投入船艙,散貨裝船運輸,曾榮獲“山東省知名品牌(服務)”,前期主要用于煅后焦“公轉水”模式,本次業務模式的順利完成也實現“集改散”工藝在糧食作業領域的拓展。“集改散”裝船工藝的傾翻吊具不僅適配ISO20尺標準集裝箱,亦可適配超寬鐵路集裝箱,滿足不同規格的集裝箱使用需求,吊具所有機構動作采用遙控方式,具備開閉鎖、傾倒、壓箱門、震動夯等功能。此外,設備至吊鉤無動力電纜采用電池組作為動力源,電池組滿足持續作業8小時以上,電池供電采取“換電”模式進行作業,將吊具電池與已充滿電池直接更換,電池組配備快充裝置,8小時可充滿,全面滿足“零碳港口”發展需要。
濰坊是農業大市,玉米精深加工產業鏈日漸成熟,海外市場逐步擴大。在經過兩船玉米纖維新模式試運營后,于本月正式開啟批量操作,截至月底已確定10艘次韓國方向玉米纖維運量。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通訊員 任科昕 實習生 禚亦秋 李子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