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研科技以“最快時速”攻克技術壁壘,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產品廣泛應用于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領域。 |
從一紙規劃到全鏈貫通,從硅片破題到生態成勢,德州天衢新區以創新驅動締造“芯”速度。七年間,這里匯聚了上下游企業超百家,已崛起為全國產業版圖的創新高地之一。 從零起步的破冰之路 硅片,被譽為半導體產業的“基石”,其技術門檻高、市場長期被國外壟斷。2018年,天衢新區迎來轉折點——央企中國有研科技集團(下稱“有研科技”)落子德州,投資建設大尺寸硅片項目。這一破冰之舉,填補了山東半導體材料領域的空白,也拉開了國產硅片替代進口的序幕。 有研科技在德州的快速發展,是德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一個縮影。從2018年8英寸硅片通線量產,到2023年山東首條12英寸硅片生產線投產,有研科技以“最快時速”攻克技術壁壘,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產品廣泛應用于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領域。 此后,有研科技布局的高純濺射靶材、刻蝕設備用硅材料等項目紛紛落地,并與已建成的8英寸硅片、12英寸硅片項目“抱團發展”,使德州乃至山東躋身硅材料產業國內第一方陣。 以有研科技為龍頭,天衢新區按照“先中端、后高端,先模組、后器件”的路徑,迅速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從襯底外延、芯片制造、封裝測試、器件模組到終端應用的產業生態。 從8英寸到12英寸 走進山東有研艾斯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無塵車間,單晶硅棒經過截斷、滾磨、切片等40余道工序,最終成為12英寸精密硅片。據悉,硅片直徑越大技術挑戰越大,大尺寸硅片的生產需攻克單晶微缺陷、表面沾污等幾十種技術難題。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天衢新區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搭建產學研平臺,推動“有研系”在德州布局7大項目,涵蓋硅片、靶材、精密加工等關鍵領域。 有研項目落戶后,天衢新區通過“鏈長制”統籌資源,為每個項目配備服務專班,從審批到投產全程護航。全部達產后,8英寸硅片、12英寸硅片將分別占國內市場10%、20%,高端靶材將占全球市場20%以上,成為國產半導體材料的“穩壓器”。 “從8英寸躍升到12英寸,不僅僅是個頭的變化。”山東有研艾斯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閆志瑞直言,硅片直徑越大,對硅片生產的技術、工藝、設備、原材料等要求就越高。山東有研艾斯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目前12英寸大硅片已在國內外多家知名集成電路制造企業開展產品驗證。 “加碼”投資背后 有研科技持續“加碼”投資的背后,是天衢新區良好的營商環境。“從項目審批,到快速解決建設中遇到的水電氣等配套難題,再到有研員工團購價購房等,每一個細節都體現出當地真招實招留企穩企的決心和誠心。”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常青說。 以硅單晶拉制為例。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在拉制過程中,要精確控制溫度和拉速,對水、電等動力條件的供應穩定性要求非常嚴苛。為保證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天衢新區專門協調為企業建設了專用變電站,實行雙回路供電。 除了營商環境,人才更是重中之重。為破解人才短缺難題,德州啟動“北接南融”戰略,主動對接北京、天津的科研資源,吸引高端人才“回流”,推動人才工作由過去“爭”和“搶”,主動向“接”和“融”轉變。 此外,針對公司高端人才來到德州后無法享受到當地的各類人才政策補貼問題,德州市隨即出臺《德州市人才政策“破格權”實施細則》,對重點科研類平臺和近3年從市外招引的重大項目,不受平臺限制,參照本市獨立法人資格企業標準,同等享受人才政策,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和山東有研艾斯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均被納入首批享受人才政策“破格權”用人單位名單。 (劉瀟 張鳳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