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恒瑞醫藥、艾力斯、海創藥業等創新藥企陸續有產品成功獲批,創新藥板塊關注度持續提升,中國創新藥產業正駛入全球深海航道。在煙臺,有一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在創新藥賽道疾馳。
6月11日,山東博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博安生物,06955.HK)發布公告稱,公司通過配售方式發行3840萬股H股,配售價為每股10.42港元,預期配售事項所得款項凈額約為3.96億港元,當中約50%將用于創新候選產品的研發,約20%將用于已上市及即將上市產品的商業化,約30%將用于補充公司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煙臺當地一位知情人士告訴經濟導報記者,生物醫藥為煙臺市重點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煙臺市市場監管部門作為生物醫藥產業鏈主責部門,不斷深化鏈長制引領,在推動魯藥振興方面跑出了“加速度”。
三款產品已成功上市
博安生物成立于2013年12月,注冊地為煙臺市高新區,是綠葉制藥集團的控股子公司。作為一家綜合性生物制藥公司,博安生物專注于腫瘤、代謝、自身免疫及眼科等常見主要治療領域,致力于在中國及海外開發、制造及商業化不同治療領域的優質生物制品。
據博安生物的官網介紹,公司專業從事生物藥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榮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擁有“山東省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及“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省級技術平臺,并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除了在中國,博安生物也在包括歐美地區在內的海外市場從事生物藥產品開發。基于差異化的產品組合以及不斷成熟的商業化能力,博安生物已構建起覆蓋“研發-生產-商業化”的全產業價值鏈運營體系,為其長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資料顯示,2022年底,博安生物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每股發售價為19.8港元。成功登陸港交所,標志著博安生物的發展開啟又一段新征程,其將在資本賦能下,朝著成為"全球領先的生物制藥公司"的目標闊步前行。彼時,綠葉制藥集團執行主席劉殿波表示,“‘生物藥戰略’是綠葉制藥集團當下及未來發展中極其重要的業務戰略之一。經過多年的積累,博安生物已在生物藥業務領域構筑起獨特的競爭優勢。我們非常看好博安生物上市后的表現,也將利用集團深厚的產業積淀全力支持其下一階段的發展。"

今年3月底,博安生物披露的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當期實現收入約7.2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5%。公司稱,其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特別是在產品的商業化方面,三款產品已成功上市。此外,公司在國際市場上也積極推動產品的研發與上市計劃,預計未來幾年業績將實現持續增長。
華安證券的研報認為,博安生物作為一家以“生物類似藥+創新藥”雙輪驅動的生物制藥企業,已在國內市場建立起差異化競爭優勢。目前,公司三款核心生物類似藥已實現商業化突破。對外合作方面,博安生物采取“本土深耕+國際拓展”雙軌策略。2021年至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持續增長,歸母凈利潤于2024年實現扭虧為盈。未來,隨著多款在研產品臨近商業化及海外臨床推進,博安生物有望延續增長韌性,經營情況將持續向好。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6月11日,博安生物宣布,已與上藥控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授予后者度拉糖肽注射液(產品編號:BA5101)在中國內地的獨家全渠道終端推廣及全國總經銷權。BA5101是度易達®(英文商品名:Trulicity®)的生物類似藥,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當前在中國處于上市申請的審評階段,并在美國獲準開展臨床試驗。此次合作的達成,充分體現了博安生物與上藥控股在醫藥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整合的協同價值。
作為中國醫藥商業領域的領軍企業,上藥控股構建了覆蓋全國25個省份、7萬余家醫療機構的立體化分銷網絡。依托近千名專業營銷人員組成的自營團隊,該公司在新藥學術推廣和渠道管理方面具備顯著優勢,并已成功推動多個跨國藥企重磅產品的商業化進程,擁有豐富的市場推廣經驗。博安生物將借助上藥控股全渠道整合營銷服務優勢和廣泛的市場覆蓋能力,加速覆蓋全國的醫院渠道、零售藥店網絡及DTP專業藥房,助力BA5101以最快速度觸達患者,實現“可及性”與“市場規模”的雙重提升。對此,博安生物首席執行官兼董事會主席姜華表示,上藥控股成熟的商業化運營體系和全渠道整合營銷服務優勢,將為BA5101的上市和推廣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創新藥產業將提速
“藍色藥谷生命島全面投用,IVD醫療器械產業園一期竣工,先聲國際醫藥園、國藥醫藥產業園、東海生命科學產業園等全面起勢,‘1+3+X’園區發展布局持續完善。煙臺首次在專業園區成功舉辦醫藥創新與發展國際會議,集中簽約16個重點項目,持續擦亮‘創新好藥 煙臺制造’金字招牌……”談及過去一年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取得的成效,煙臺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譚克良如數家珍。
除此之外,煙臺市還新增10個省級以上生物醫藥創新平臺,啟動建設全省首個省放射性藥品檢驗實驗室,簽約落地吳玉章院士工作站,博安生物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宏遠氧業入選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綠葉制藥5.1類進口原研藥蘆比替定國內上市,石藥百克1類新藥“津立泰”在煙臺生產,31款一類新藥、12款三類醫療器械處于臨床或上市申請階段,煙臺生物醫藥產業進入創新成果爆發期。
“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環境的好壞,從某種意義上決定著整個產業發展是否順暢。今年,煙臺市將持續構建垂直生態,競逐生物醫藥產業新藍海。”譚克良說。
事實上,各地政策持續推動創新藥發展,在審評審批、醫保支付、商業保險、藥品配備使用、投融資等全產業鏈維度支持產業升級。例如,今年4月,北京市推出了32條創新藥支持措施,重點加速醫藥健康產業創新,優化審批流程,并強化資金支持;深圳市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深圳市全鏈條支持醫藥和醫療器械發展若干措施》,聚焦研發創新、人工智能應用、臨床試驗、注冊審批、生產制造、推廣應用、企業出海等九大方面,明確對完成臨床試驗并上市的1類創新藥給予最高3000萬元獎勵。
財通證券的研報顯示,2015年至2024年期間,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創新藥數量爆發。按歷年首次進入臨床試驗的創新藥進行統計,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國企業研發的活躍狀態創新藥數量累計已達3575個,位居全球首位。
“近期,我國創新藥產業迎來多項突破性進展。從多款創新藥集中獲批上市,到企業在國際學術舞臺展示亮眼臨床數據、出海交易金額屢創新高,行業活力盡顯。政策層面,國家與地方持續加碼支持,疊加市場需求攀升、技術進步賦能,創新藥產業正加速駛入爆發式增長快車道。”南方一家券商的基金經理董雁鵬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創新藥進入成果兌現階段,研發進展催化較多,有望持續作為2025年醫藥板塊投資主線。
不少受訪人士認為,隨著創新藥產業駛入全球深海航道,一場由資本深度賦能的變革澎湃而至。政策東風勁吹之下,創新藥產業或將提速發展。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