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4日,濟寧市兗州區,午后的陽光暖暖地灑在幼兒園操場上,一個瘦小的身影坐在椅子上,銀發整齊地攏在耳后,布滿皺紋的臉上有著一雙清亮的眼睛。她便是我們此行的采訪對象——91歲的八路軍老戰士王云英。老人喜歡孩子,這里又寬敞,便領著我們來到樓下這所幼兒園接受采訪,“我叫王云英,12歲就參軍了。”
“我哥哥叫王守仁,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跟八路軍走了,后來爹娘都沒了。”小小的她被托付給嬸子撫養。1945年初,哥哥王守仁執行任務路過家鄉,將她帶離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哥哥能當兵,我就不能當嗎?”九旬老人講述起幾十年前的決定,語氣里依然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倔強和自豪。就這樣,年僅12歲的王云英,在組織安排下進入野戰醫院,成為一名醫療兵。
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野戰醫院就是生的希望。王云英迅速融入了這個救死扶傷的集體,宛若一只奔忙在烽火中的白鴿。“什么都能干。”老人歷數著,“給傷員包扎,喂飯,換藥,洗衣服,洗紗布……”這些工作對一個孩子來說繁重而瑣碎,但她做得異常認真,很快便成了傷員口中細心、麻利的護理能手。
烽火硝煙里,物資短缺是常態,尤其是救命的紗布。王云英記憶最深的就是清洗紗布:“紗布不夠用,就把用過的紗布放上堿,煮,再搗,盡量洗得干凈一些再重復利用。”滾燙的堿水、彌漫的蒸汽、反復捶打搓洗……一雙小手,在艱苦的勞作中磨礪出超越年齡的堅韌。她知道,每一塊洗凈的紗布,都意味著一份生的希望。
戰爭的殘酷,在她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在野戰醫院的日子里,她近距離目睹了太多的傷痛與犧牲。“看到傷員犧牲,心疼卻哭不出來。”老人說到這里,聲音低沉下去,眼眶瞬間紅了。她抬起手,用力地在眼角抹了一下,仿佛要擦去那穿越時光涌出的悲痛。但緊接著,她的眼神變得犀利,語氣也激動起來:“怕有什么用?不會打槍,我就把傷員照顧好,讓他們養好傷再出去打鬼子!”這擲地有聲的話語,是一名12歲的戰士在戰爭年代發出的最樸素也最崇高的誓言。
在眾多驚險的經歷中,有一次遭遇讓老人記憶猶新。那天部隊躲藏在一個隱蔽的山洞里。“洞口前有一條小溪,我在那里洗衣服。”王云英描述著那個場景。突然,放哨的戰士發出了警報:“鬼子來了!”
她心頭一緊,扔下衣物,轉身就往洞里跑。染血的衣物卻被遺忘在溪流邊。血水順著清澈的溪水蜿蜒而下,暴露了他們的蹤跡!鬼子很快循著血水追到了洞口。
“鬼子看不清便向洞里放了幾槍!”老人清晰地記得子彈破空的聲音,“有一發崩到了我的褲腳!”千鈞一發之際,身邊的排長反應極快,“排長緊緊捂住我的嘴,我這才沒叫出來。”洞口光線昏暗,敵人正欲探頭查看,在這生死懸于一線的時刻,與鬼子同行的翻譯官開口了:“剛才里面看過了,沒有人。”鬼子這才帶著疑慮退去。
當抗美援朝戰爭的號角吹響,王云英再次義無反顧地奔赴前線,負責戰地救護。在那里,她身手敏捷,總是沖在最前面搶救傷員。她臨危不亂,曾巧妙地利用當地常見的馬齒莧,解決了部隊因水土不服暴發的大面積腹瀉。她的青春在奮斗中綻放異彩,先后榮立三等功一次、四等功五次。
采訪尾聲,我們請這位歷經滄桑卻依然樂觀的老人說兩句朝鮮語。她笑著,清晰地說出一串音節。看到我們一臉茫然,她像個孩子般開懷大笑:“哈哈哈,我說的是‘大姐,飯做好了嗎,夠吃嗎,不夠吃的話多做點’。”爽朗的笑聲在幼兒園的操場上空回蕩,與孩子們偶爾傳來的嬉鬧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安寧祥和的畫面。
(大眾新聞記者 劉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