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新規對于無3C認證或召回批次的充電寶禁飛事件仍在發酵中。此前已有安克創新(300866.SZ)等廠商宣布與相關電芯供應商終止合作,而羅馬仕、綠聯科技(301606.SZ)等品牌的3C認證也有暫停,相關頭部企業已宣布召回的充電寶產品合計超百萬臺。

經濟導報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電芯”和“原材料”等質量問題是召回主因,且因為無序競爭和行業洗牌,充電寶安全問題已從行業內部溢出至公共領域。
直指產品質量
日前,民航局發布緊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攜帶沒有3C標識、3C標識不清晰、被召回型號或批次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

經濟導報記者通過多方走訪了解到,召回的原因多指向“電芯”及“原材料”問題。“原材料問題會導致部分產品在長時間使用時隔膜絕緣可能失效,存在產品過熱甚至燃燒的安全隱患。”一位行業人士向經濟導報記者透露。
民航局統計顯示,2025年僅上半年已發生15起充電寶機上起火事件,同比翻倍。民航新規之前,多家頭部品牌充電寶廠家因電芯存在安全風險,對多批次產品實施召回,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撤銷或暫停了多個充電寶及電池芯廠家3C認證證書。
7月1日,經濟導報記者搜索電商平臺發現,品牌形式各異的充電寶售價從十幾元至上百元不等。目前不少品牌類的充電寶已經明確在商品信息中顯示“可上飛機”“有3C認證”等關鍵詞。此外,以“充電寶貼紙”“3C標簽”“CCC貼紙”等多種關鍵詞檢索,此前相關賣家或商鋪大多下架,已無法搜出相關結果。

“目前市場上和消費者手中的充電寶,有相當數量未取得3C認證。正規的3C標識有原廠貼標、帶有防偽碼。只要貼紙清晰無破損,且標有容量、功率等完整信息,通常是被認可的。”山東中達通電信技術科技有限公司CTO李一平向經濟導報記者介紹,我國自2023年8月1日起開始對鋰離子電池、移動電源等產品實施強制性認證(3C認證),根據規定,2024年8月1日后,未獲得3C認證的產品將不得生產、銷售或進口。在此之前生產的移動電源,很多沒有3C認證,因而不能被帶上飛機。
據了解,目前行業3C認證暫停并非是撤銷,暫停相當于臨時的生產銷售禁令,并非證書失效。暫停期間,產品不得出廠、銷售或出口國外,企業在限期內通過審核后即可恢復證書效力。
多方影響頗深
性能不斷提高、屏幕增大、5G普及,均顯著增加了手機的能耗,加之使用頻次越來越高,讓手機用戶普遍存在“續航焦慮”,也讓充電寶有了市場空間。而民航局此次的禁令,恰好“擊中”了這個產品最主要的使用場景,對廠商和行業的影響可想而知。
“比如同樣是20000mAh(毫安時)的充電寶,以高性價比著稱的羅馬仕賣99元甚至是79元,可一些產品竟然能進一步降到50塊錢左右。”在濟南市通訊城內一家銷售充電寶的店鋪老板徐強告訴經濟導報記者,無論是充電寶召回,還是廠商宣布與相關電芯供應商終止合作,抑或是多品牌3C認證被暫停,行業低價競爭是是問題源頭。“行業內還有幾元錢的充電寶,這些充電寶流向了夜市、抽獎商家、農村小商超等。”
李一平給經濟導報記者算了算賬,一枚安全可靠的優質電芯成本在40元以上。對于充電寶企業來說,電路板、外殼、封裝等都是成本,一個充電寶的基礎物料清單成本通常在60元上方,加上研發、營銷、物流、渠道費用等,充電寶的售價理應更高。“如果按照這個價格銷售,電商平臺的諸多商鋪可能都會受到影響,低價銷售的充電寶還是占據了大部分市場。”李一平表示。
除了終端銷售價格浮動之外,行業品牌巨頭也頻頻登上熱搜。今年6月,因充電時容易燃燒、燃爆,北京多所高校禁用羅馬仕充電寶。作為充電寶行業的知名品牌,據羅馬仕官網介紹,該公司專注于充電領域,年出貨量5000萬件以上,全球熱銷。
6月14日,羅馬仕通過微博發布《公開聲明》稱,對于近期“北京多所高校禁用羅馬仕充電寶”事件的討論,公司在此鄭重承諾,任何經權威機構鑒定存在缺陷的羅馬仕產品,公司將依法承擔全部責任。6月16日,羅馬仕對外發布消息稱,按照《消費品召回管理暫行規定》的要求,該公司向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報告了召回計劃。之后,充電寶行業另一知名品牌安克創新也宣布召回充電寶,本次召回總計超71萬件。

從公開資料來看,安克創新已終止與涉事電芯供應商合作,并與寧德時代旗下寧德新能源簽署合作協議;倍思自查未使用風險批次電芯;有公司積極尋求與億緯鋰能等知名電芯廠商合作。
需提升核心競爭力
“未來充電寶行業將呈現新趨勢,技術門檻提升,快充、高能量密度等技術成為核心競爭力價。此外,價格體系或重構,合規產品回升至合理區間。”李一平表示。
經濟導報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目前,能同時滿足高能量密度、快充和輕薄便攜要求的鋰電池供應商不多。而當前新能源行業整體高度內卷,可謂“冰火兩重天”。
“安全性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生命線。未來行業可能會依托電池管理系統(BMS),對鋰離子電池全生命周期進行系統化管理。在數字時代下,業界可以考慮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對鋰離子電池日常充放電過程進行安全預警,在降低安全隱患的前提下提升電池效率。”李一平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充電寶生產和消費國,2024年市場規模達到10.46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30%以上。此外中國企業主導全球便攜儲能設備供應,例如大連融科儲能的釩電池儲能系統占全球市場的60%。安克創新、羅馬仕等頭部品牌通過高性價比產品覆蓋國際市場,日本防災應急需求中中國充電寶占比顯著。目前,這一危機或將成為充電寶行業加速完善的契機,行業安全標準與國家監管升級的信號愈發明顯。
6月26日,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發布《電池行業反惡意競爭倡議書》,指出“價格戰”絕非電池行業發展出路,“以價換量”不能創造行業未來,倡導行業企業保障產品質量和安全底線,加強技術創新核心競爭力,以優質技術、產品、質量爭取市場地位。
共享充電寶品牌倍斯特創始人潘良春在移動電源領域從業近30年,他認為,從長期來看,這場風波將引發行業的新一輪洗牌,在要求更嚴格的國標之下,忽略品質、規模較小的商家或將出局。
李一平表示,中國充電寶行業正經歷從“野蠻生長”到“安全合規”的陣痛期。全球產量優勢與技術積累仍是核心競爭力,但唯有通過嚴格監管、供應鏈透明化及消費者權益保障,方能推動行業從“價格競爭”向“品質競爭”轉型,重建市場信任。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