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臨邑食味天農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生產車間。 |
林子鎮黨委積極申請臨邑縣省派工作隊項目資金50萬元用于項目扶持,村級僅自籌6萬元,便撬動了一個年產值可達200萬元的新興產業 切割聲、傳送帶運轉聲此起彼伏。日前,在臨邑縣林子鎮孫張村一處改造的車間里,工人們正熟練地將經過凈化處理的土豆切成標準條狀。24小時后,這批采用商用水觸媒技術深度去除農殘的優質薯條,將通過百勝中國山東地區薯條供應商體系,進入肯德基門店的食材供應鏈。這是德州市深入實施“雁歸興德”工程,成功將在外發展的能人吸引回來,帶動家鄉發展,讓鄉村原本沒被利用起來的資源都動起來的一個生動場景。 引回“領頭雁” 孫張村有多年大棚蔬菜種植的基礎,但由于傳統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附加值低,村民增收乏力。林子鎮黨委精準發力“雁歸興德”工程,成功動員在食品行業打拼多年、經驗豐富的鄉賢張文智回村擔任支部委員。這位“歸雁”能人迅速行動,牽頭注冊成立臨邑食味天農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創新采用“黨支部+合作社”模式,將閑置的500平方米院落進行標準化改造升級,建成了臨邑縣首個村級預制菜加工中心。 “盤活閑置資產是關鍵一招。村集體出場地,上級扶持資金補設備,我們實現了‘零地招商’、輕資產運營。”臨邑食味天農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文智指著嶄新的商用水觸媒食材凈化機介紹道。林子鎮黨委積極申請臨邑縣省派工作隊項目資金50萬元用于項目扶持,村級僅自籌6萬元,便撬動了一個年產值可達200萬元的新興產業。 延伸產業鏈 項目成功的關鍵在于打通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增值鏈條。加工中心深度整合孫張村“共贏糧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大棚蔬菜及周邊村莊農產品資源,構建起“基地直采—中央加工—定向供應”的穩定產銷體系。通過這一模式,徹底告別過去低價批發的歷史,菜農的土豆在這里經過標準化清洗、切割、凈化、包裝,變身為高品質薯條。“以前論斤賣土豆收益有限,現在每天穩定向百勝中國山東地區的薯條供應商供應5000斤標準薯條,實現了量價齊升,與過去批發價相比溢價明顯。”張文智算起了增收賬。 目光不僅看向遠方,更錨定近鄰。加工中心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與僅3公里之遙的臨邑縣化工產業園達成長期合作協議,為園區3家企業食堂提供凈菜、配餐服務。“本地化供應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相比過去從外地采購同類產品,運輸成本下降了約40%,菜品新鮮度更有保障,是雙贏。”臨邑縣化工產業園一家企業后勤負責人對此高度認可。 聯農帶農富農 產業的興起直接惠及村民。在分餐操作臺前,村民李秋菊動作麻利:“守著家門口上班,月工資3000塊,一年下來比光種地多掙不少,還能顧上家。”像李秋菊這樣在加工中心實現穩定就業的村民已有10余人,人均月增收約3000元。 “這個項目通過‘黨支部+合作社+雁歸能人’的運作模式,有效盤活了閑置資源,延伸了農業產業鏈條,讓農民從單純的生產者轉變為產業工人和產業鏈受益者,實現了從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的躍升。”林子鎮黨委委員許靜表示,“這正是‘雁歸興德’工程賦能鄉村產業振興、推動產業提檔升級的核心價值所在。” 昔日沉寂的村部大院,如今機器轟鳴,食材鮮香彌漫,一條以預制菜加工為紐帶、聯農帶農富農的振興新路,正在孫張村越走越寬廣。 (申璐 朱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