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蟬鳴裹著花香在公路兩旁飄蕩。沿著翼云湖-巖馬湖旅游公路驅車前行,彩色瀝青路面與湖光山色交織成畫,騎行者的身影掠過“魯南川藏線”路牌,自駕游客在“九曲花海”觀景臺駐足拍照——這條被列入山東省首批精品旅游公路典型案例的“生態廊道”,正用“路景產”融合的故事,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近年來,棗莊市山亭區強化景區間旅游道路的快速、高效連接,為全域旅游和山亭大公園建設提供交通保障。目前,全區規劃建設旅游公路279.9公里,形成了“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的景觀效果。
臨近正午,泇河南岸務家后村頭公路驛站內,村民呂大爺正在乘涼。“以前這里就是條村民生產路,只能通過一輛車,還到處坑坑洼洼……”呂大爺告訴記者,現在成了彩色公路,游客來得多了。
沿著旅游公路前行沒多遠,龍床峽旁的“景怡然山莊”農家樂飄出炒雞香。老板梁強系著圍裙從廚房探出頭:“今天游客不少,不少是從洪門村摘完葡萄過來的游客!”
依托旅游道路,龍床峽憑借“萄醉洪門”載體優勢,實現農家樂迭代更新,“交通線”變“風景線”。“以前就靠附近村民來吃飯,現在旅游公路通了,周邊游客開車半小時就到,收入多了不少!”梁強說。
眼下,沿著“雙環聯動”路線,打卡庫東、庫西兩條景觀大道成為山亭區交旅融合的“先手棋”。
什么是“雙環聯動”路線?山亭區農村公路事務中心副主任馮振興解釋,按三級公路標準建設翼云湖片區旅游道路,道路全長25公里,以“雙環聯動”為核心布局,串聯庫東、庫西2條景觀大道。
其中,庫西線起于省道103濟棗線,止于國道518日定線,創新性融入彩色公路、3D立體畫公路等特色元素;庫東線與庫西線首尾相接,形成“大環套小環、內線連外線”的全域旅游路網。
“旅游公路不是‘孤獨的路’,而要串起資源、激活業態。”山亭區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區農村公路事務中心主任滿玉富說,翼云湖環線連起了魯南上水石小鎮、中華櫻桃園、醬油公社,游客能體驗石雕、采摘、古法釀造;巖馬湖西線則主打李莊民俗、萬畝桃園,形成“鄉村文化+田園風光”的沉浸式體驗。
數據印證著變化:翼云湖-巖馬湖旅游公路入選全省精品旅游公路案例后,帶動周邊民宿預訂量增長120%,新增農家樂35家;“魯南川藏線”“九曲花海”等熱門旅游線路年接待游客量突破80萬人次;沿線“公路驛站+農產品市集”年銷售額超500萬元。
生態保護是公路建設的“硬約束”。沿著巖馬湖西線行駛,桃花大道的粉、月季大道的紅、九曲花海的紫依次鋪展。“我們堅持‘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翼云湖沿線種白蠟、撒花種,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彩’;巖馬湖則順著山、湖、田的自然肌理造綠道,真正做到‘一路一景’。”滿玉富說,“現在湖里來了白鷺、蒼鷺,周末觀鳥的攝影愛好者能擠滿觀景臺。”
連日來,尖山云頂“云上家園”項目工地上,工人正忙著砌墻。“以前得去城里打工,現在在家門口修旅游公路、建民宿,一個月能掙3000多塊。”當地村民王永勤說。公路修到哪,崗位就跟到哪,施工、養護、驛站服務都能找到活。
“其實,‘詩與遠方’不在別處,好路鋪到哪兒,‘詩與遠方’就延伸到哪兒。”山亭區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賈傳亭介紹,翼云湖片區的農村公路驛站,成了“多功能樞紐”——游客能咨詢路線、買山貨,村民能寄快遞、賣山貨。全區還推行“公路管家”制度,建立“建管養運”一體化機制,旅游公路沿線設置標識、停車場、休息站,構建“15分鐘旅游服務圈”。
路不僅通了“物理距離”,更連起“發展心跳”。沿著旅游公路穿行,沿線村莊積極發展特色種植、鄉村旅游、電商物流等產業,其中8個村莊年均集體經濟收入增長超20萬元。僅“活力李莊”,通過公路串聯民宿、農家樂、手工作坊,形成“吃住游購”全鏈條服務,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9年的1.2萬元提升至2024年的3萬元。“一條公路帶動一片產業、富裕一方百姓”,正從愿景變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