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大眾日報·大眾新媒體大平臺主辦的“責任山東·民企擔當”全國主流媒體調研采風行活動正式啟動。活動聚焦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主題,挖掘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經驗,探討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引導更多民營企業助力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活動首日,采風團走進金豐公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下稱“金豐公社”)調研。該公司創新推出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與金豐公社“雙社聯合”的服務模式,推出了“兩拌三噴”增產方案,還解決了土地細碎化難題,為“誰來種糧、怎么種糧”這個中國農業的現實問題,交出了一張具有山東特色的答卷。
“能下地、真服務、有情懷”
7月8日,經濟導報記者來到位于臨沭縣青云鎮盧官莊村“兩拌三噴”示范田采訪,發現這里早已經有專業飛防隊在工作:只見一架大型無人機正在種滿玉米的田地上來回穿梭噴藥,時不時還飛回來加水補藥。
這處示范田總共有一百畝,種植戶叫盧洪本,今年60多歲了。據他回憶,以前沒有飛防服務的時候,他一個人手動噴藥,一天也就噴五六畝地,“不過當年也沒那么多地種。”他表示。
金豐公社飛防隊正在作業 杜楊 攝
談話間,此次飛防已結束,前后不過一小時多一點。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農村開始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農業尤其是糧食種植也由此出現了“誰來種地”的問題,一如盧洪本遇到的:60多歲的他種地越來越力不從心。還有作為一種新農技,示范田的“兩拌三噴”增產方案,通過拌種、拌肥增強作物抗逆性,助力小麥、玉米等作物平均增產15%—20%,但如果向單個種植戶一個個推廣,怕也進度緩慢,這便是“怎么種糧”的問題。
為探討“誰來種糧、怎么種糧”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案、推動鄉村振興,成立于2017年的金豐公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這條道路上持續進行創新和實踐。截至目前,金豐公社已在全國22個省注冊成立560家縣級金豐公社,組建了一支9.36萬余人的“小社長”服務隊伍,當季全程托管土地面積達1200余萬畝。
當然,“誰來種糧、怎么種糧”的現實問題,也借由金豐公社的發展壯大,收獲了一份來自山東的出色答卷。
企業效益與社會責任的“雙豐收”
不過,金豐公社的發展壯大并非一蹴而就,也曾遭遇很多困難。
比如說困擾我國糧食種植已久的耕地“碎片化”問題:一家一戶的責任田就那么幾畝地,很難形成大田作業的規模化優勢;作為一家民營企業,一開始,金豐公社很難獲得種植戶的信任繼而流轉土地。
據金豐公社負責人曹磊介紹,金豐公社積極探索模式創新,在業內率先推出“雙社聯合”模式,即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在農戶自愿土地入股的基礎上,將農戶一家一塊的“小田”集中整治打造成“大田”,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再統一將“大田”與金豐公社等農服組織聯合,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為土地托管雙方搭建起一個溝通橋梁。
以上文提到的盧官莊村為例,該村自2022年3月開始實施雙社聯合模式,所有收益由農民、縣社、村集體、合作社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分紅,僅2023年,盧官莊村集體通過雙社聯合模式便獲益53萬元,而農戶除了每畝800元的保底收益外,還可得到每畝200元左右的分紅。
憑借絕大部分收益都留在村集體內分配,雙社聯合模式迅速得以擴大。一方面,金豐公社以縣社為樞紐,吸納當地閑置的農機設備、農機手和種植戶,通過統一調度、標準化作業,讓分散資源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通過構建共享共贏生態,金豐公社更是推動農業從“生產導向”向“服務導向”轉型。
借著“服務導向”的轉型,金豐公社不失時機地開展農機操作、科學種植等培訓,同時通過訂單農業、產銷對接等服務,幫助農戶規避市場風險,穩定增收渠道,讓小農戶更好地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鏈……曹磊直言,各類農業服務讓金豐公社實現了社會責任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金豐公社姓農為農,為種地而生。”曹磊表示,“抓增產、真服務,讓農民享受到現代化農業服務的紅利,以農業生產進步帶動農村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中國現代農業美好愿景。”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