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里古鎮自景區化運營以來,一直對游客免費開放,僅部分老建筑及展館單獨收費。目前,古鎮內不僅有原住村民在生活,還有大量商戶在經營。景區7月10日正式開始門票收費,讓村民和商戶十分不滿。
景區方表示,為景區增設設施、增加活動、修繕建筑的資金投入很大,收門票既是無奈之舉也是探索新的運營方式。當地文旅局也表示,收費此前已經進行過公示。
但對原住村民而言,設卡收費不僅影響了他們的日常出行,對于很多在本地進行經營活動的村民,收費對他們的生計也會帶來影響。
事件一度呈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態。
中國旅游協會副會長,山東省旅游行業協會會長,山東大學旅游產業研究院院長、教授王德剛認為,景區收費并非就是錯誤的,像鳳凰古城就是從不收費到收費,關鍵要看景區的投入產出比。
“我們首先要看景區投入主體,如果政府財政的公共性支出占大頭的話,就不一定需要收門票費來維持收支平衡。以青州古城為例,雖然沒有門票,但是商戶的經營業績帶來的稅收就可以回補政府的投入。”王德剛表示,“對于企業主要投入的景區,要劃分好投資邊界,科學地分析投入,需要公共財政支出的部分不要讓企業承擔,避免給企業‘埋雷’。”
此外,景區還需解答好與村民如何共生這一問題。
王德剛告訴記者:“企業應該設計好商業模式、管理模式,與原住村民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共贏。瑤里古鎮收取門票費,畢竟讓老百姓被動地投入了成本,理應要有針對原住村民的回饋機制。”
記者觀察,此問題在鄉村景區中并不少見,而不同景區對待此問題也采取著不同的方式方法。
位于濟南萊蕪的天上的街市景區,自運營建設之初就采取了與原王老村村民和諧共生、共同成長的思路。景區不僅大量保留村落建筑、改善村容村貌,還挖掘王老村的文化,推廣銷售當地的生姜等經濟作物,目前已成為濟南知名鄉村旅游度假區。
據介紹,天上的街市沒有門票,收入來源以無動力樂園、露營、民宿、餐飲等“二消”為主。景區投入運營后,村民生活環境發生質變、收入明顯提高,王老村借助文旅東風也迅速“起飛”。
記者了解到,7月14日,瑤里景區發布公告,景區已恢復原有經營管理模式,“收費風波”已平息。但此事件依然引發文旅行業的思考:鄉村景區如何與村民共生,并實現更好的運營?這個問題還需要行業不斷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