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40多年的雞蛋了,從來沒想過過敏。”近日,知名主持人朱丹稱,最近心悸越來越頻繁,去醫院檢查才知道,原來是對雞蛋過敏,醫生叮囑其不能再吃任何含有雞蛋的食物。
生活中常見的過敏食物有哪些?食物過敏有什么癥狀?
90%以上過敏反應來自這些食物
食物過敏是指身體對食物中的成分產生了異常的免疫反應,導致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損傷,進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
常見過敏原食品包括蛋類、花生、牛奶、大豆、小麥、堅果、水果、魚類和甲殼類。生活中,90%以上的過敏反應由這些食物引起。
食物過敏的兩種典型表現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王良錄表示,食物過敏通常存在兩種典型表現。
一種是可能引起較嚴重反應的速發過敏反應。例如,部分兒童食物過敏后,可能誘發濕疹或原有濕疹癥狀加重,更嚴重的可能引發全身風團、皮癢、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咳嗽、喘憋甚至休克、意識喪失等嚴重癥狀。
另一種是遲發型過敏反應。個別患者可引起嗜酸細胞性胃腸炎、食物吸收不良綜合征等,這些才是真正的食物過敏的表現。
食物過敏受多種因素影響
食物過敏的原因有多種。首先,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飲食模式發生變化,現代食品加工過程中,食物里各類食品添加劑也不在少數,使得食物過敏情況日益常見。
其次,受遺傳因素影響,家中若有過敏體質的直系親屬,孩子出現過敏問題的概率偏高。有數據顯示,父母均有食物過敏史,子女患病率高達60%,一方有病史,則子女患病率約為30%。
母親的分娩方式與孩子過敏之間也存在一定關聯。順產出生的孩子,發生過敏的概率相較于剖宮產孩子要低。
長江航運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王萍認為,過敏的反應機制涉及人體的炎癥通路,當人體處于感染的急性期或恢復期時,可能會表現出原本不過敏的物質突然引發過敏反應,或者原有過敏癥狀加重的情況。
食物過敏也與腸道抗體減少和胃腸黏膜損傷有關。有些人可能在早期對小劑量的過敏食物攝入沒有明顯反應,但隨著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的變化,對該食物的過敏狀態也可能發生變化。
懷疑有遲發性過敏可做好日常記錄
過敏原明確時,應嚴格回避過敏食物。尤其是兒童過敏患者,需在醫生及營養師指導下,及時調整膳食結構和補充微量營養素。
懷疑自己有遲發性過敏者,應做好日常記錄,比如記錄經常接觸的食物和物質,以及接觸后是否出現皮疹、惡心、腹瀉等癥狀。如果發現有疑似過敏癥狀,應及時到醫院進行專業的過敏原檢測。
一旦確診對某種物質過敏,患者應嚴格遵循醫囑,避免接觸過敏物質或接受脫敏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過敏是質的改變而非量的累積,只要過敏原存在,吃1克或100克,都會導致過敏。
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的區別
有些人容易將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混淆。兩者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區分:從發病率看,食物過敏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1.5%,食物不耐受在人群中的發病率高達50%;
從發病時間和發病人群看,食物過敏患者往往在進食敏感食物后2小時內發病,多見于兒童,在成人身上相對較少。相比之下,食物不耐受發作具有延遲性,一般在進食不耐受食物后2~24小時甚至更久之后才會出現反應,在各年齡段人群中都會出現;
從食物種類和檢測方式看,導致食物過敏的多為不常吃的食物,過敏發生迅速、涉及食物較少,患者容易自我發現過敏食物。患者可以到醫院通過IgE檢測及皮膚試驗明確過敏食物并進行治療。導致食物不耐受的多為常吃的食物,起病隱匿、涉及食物較多,患者往往難以自我發現不耐受的食物,可以通過IgG檢測確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