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死(中風)后遺癥的痙攣性偏癱常導致患者肢體僵硬、關節畸形及運動功能喪失,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很多得了偏癱的患者朋友認為,得了偏癱就“沒治了”。對此,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疾病診療中心主任王文德表示:“大約一半的偏癱患者,通過幾個創傷很小的手術就能夠改善。”那么,手術治療起什么作用呢?
第一,是可以降低肌張力。通過高選擇性地切斷部分神經,可以有效地降低過度增高的肌張力。
第二,是可以改善運動功能。肌張力降低了,也就去除了關節活動的阻力,這樣就可以恢復關節的自主活動,生活的自理能力也自然就提高了。
第三,是矯正畸形。通過肌腱延長、肌腱移位等手術,來矯正挎籃手、足內翻、足下垂、腳趾摳地等畸形。
第四,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挎籃手、畫圈腿的等異常姿勢消失了,外觀好看了,心理負擔也就輕了,患者融入社會的信心就增強了。
第五,是可以促進康復。肌張力降低后,以后不必要再做費力的拉伸,康復訓練由被動轉為主動,患者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到康復過程中。
偏癱的表現千差萬別,哪些患者適合該類手術?對于這一疑問,王文德說,只有肌張力高,也就是休息狀態下肌肉緊張度較高、被動活動時關節阻力大的患者才適合。這類病人常表現為上肢肘關節、腕關節屈曲,手指握姿;下肢小腿后邊的肌肉緊張,走起路來足下垂、足內翻,腳趾扣地,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挎籃手、畫圈腿。
“令人欣喜是,通過降低肌張力手術,部分病人的語言功能和認知能力有了明顯的改善。”王文德表示,該類手術雖然精細,但創傷不大,風險小,花費也不高,只要有需求,多數痙攣性偏癱病人可以通過手術得到改善。王文德呼吁:“偏癱患者應盡早接受專業評估,把握6個月至2年的黃金干預期,避免肌肉萎縮、關節畸形等不可逆損害,真正重拾生活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