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人類一直面臨著傳染病所帶來的風險,而疫苗的誕生,讓人們有了對抗疾病的能力。疫苗被公認為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每個人都受益于它。
山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主管護師王曉君介紹,雖然接種疫苗會或多或少帶來一些不良反應,但疫苗終究是安全的,接種疫苗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最經濟、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所以公眾要正確看待疫苗的獲益與風險,不能因噎廢食。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疫苗是安全的,為什么接種疫苗后會出現反應?出現什么樣的反應是疫苗的正常反應?出現反應后應該如何處理?為什么會出現不良反應呢?
疫苗接種是將生物制品接種到人體,使機體產生抵抗相應疾病的有益免疫反應,以達到預防相應疾病的目的。但是,各種生物制品對于人體來說,都屬于異物。王曉君表示,接種后會使機體產生有益反應的同時,也會產生相應的副反應,這些副反應大多無害,為一過性。
不良反應通常出現在接種后什么時間?
接種滅活疫苗后大多在24小時內可能出現疫苗反應,接種減毒活疫苗后大多在48~72小時內會出現疫苗反應。
常見疫苗不良反應有哪些?怎么處置?
紅腫、疼痛:
注射疫苗后局部皮膚可出現紅腫、疼痛或觸痛,多數情況下于2-3天內自行消失。紅腫的范圍一般不大,多數不會超過30mm。紅腫范圍大于30mm者要及時到醫院就診,紅腫直徑在15~30mm間可24小時內做局部冷敷,紅腫直徑小于15mm 無需處理。
發熱:
接種后可出現一過性發熱反應,一般持續1-2天后可自行緩解,不需處理。必要時適當休息,多喝開水,注意保暖,防止繼發感染。對于發熱超過38.5°或者發熱時間超過48小時者,可給予對癥處理,嚴重者及時就醫。
嗜睡:
接種疫苗后感到疲倦和嗜睡是正常現象,這是免疫系統應對外來抗原的自然反應,通常1-2天內明顯,充足的休息和增加飲水可以有效緩解。若持續嗜睡或癥狀嚴重,應及時就醫。
偶合反應(不是疫苗反應):
受種者在接種時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前驅期,接種后偶合發病,它與預防接種無因果關系,純屬巧合,不論接種與否,這種疾病都必將發生。例如接種疫苗后出現流鼻涕、咳嗽等感冒癥狀。如果出現相應癥狀遵醫囑對癥處理即可,通常不影響疫苗的效果。
家長比較關注的幾種疫苗可能會出現的一些特殊反應
麻風腮疫苗:
接種后5%~10%兒童會在接種后的6-12天,出現散在一過性皮疹,出現時間一般不會超過2天,通常不需特殊處理,必要時可對癥治療。
口服疫苗:
接種后常見腹瀉、嘔吐、易激惹(煩躁)。
卡介苗:
接種后2周左右,局部可出現紅腫浸潤,隨后化膿,形成小潰瘍,一般8~12周后結痂。一般不需處理,切勿局部消毒,但要注意局部清潔,防止繼發感染。局部膿腫和潰瘍直徑超過10mm及長期不愈(愈合時間超過12周)者,應及時就診。
接種疫苗后出現反應家長莫要太驚慌,對癥處理是關鍵,癥狀把握不準時可咨詢接種門診的工作人員,愿每一個兒童都能在疫苗的保護傘下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