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丙肝悄無聲息地傳播,甲肝、戊肝因“食源性爆發”擴散,加之肝炎慢性化率高、長期損傷不可逆等特點,讓不少人談肝炎而色變,甚至還存在一些認知誤區,影響肝炎的防治。
事實上,多數肝炎是可防可控的。甲肝和戊肝可通過注重飲食衛生來預防;乙肝能通過接種疫苗阻斷感染;丙肝則可借助藥物實現治愈。
在世界肝炎日來臨之際,讓我們一同跟隨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二科主任劉長江,從科學認知入手,揭開肝炎背后的真相。
誤區一
肝炎都具有傳染性?
【真相】
肝炎是肝臟炎癥的統稱,包括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代謝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感染中毒性肝炎等非病毒性肝炎。其中,非病毒性肝炎沒有傳染性。
誤區二
蚊蟲叮咬會傳播乙肝病毒?
【真相】
蚊蟲叮咬人體,乙肝病毒在蚊蟲體內并不能存活很久,也無法進行復制。預防乙肝的關鍵是接種乙肝疫苗、避免不安全血液接觸和性行為。對于蚊蟲,我們要防的不是乙肝病毒傳播,而是它可能會傳播各類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等疾病。
誤區三
預防肝臟問題,吃上“護肝片”就行?
【真相】
“護肝片”保肝降酶的作用有限,且并不會對抗熬夜、喝酒等帶來的損傷,不當服用保健品還可能加重肝臟的代謝風險。預防肝臟問題的核心是:規避傷肝風險+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監測。與其依賴“護肝片”求心安,不如從源頭減少肝臟負擔——不酗酒、不亂吃藥、管好嘴、邁開腿、打疫苗、勤體檢,這才是最可靠的“護肝之道”。
誤區四
成年人不用打乙肝疫苗?
【真相】
是否接種乙肝疫苗與年齡無關,和“體內是否有永久的乙肝抗體”有關。乙肝疫苗對所有未感染、未產生抗體的人都有效,特別是乙肝患者的密切接觸者,糖尿病、腎病等免疫力較低者,醫護人員等人群。若不確定自己體內是否有乙肝抗體,可前往正規醫院進行乙肝五項檢測并咨詢醫生。
誤區五
乙肝沒癥狀就不需治療?
【真相】
乙肝的治療決策并非由“有無癥狀”決定,而是取決于病毒復制活躍度、肝臟損傷程度等醫學指標。很多時候,病毒對肝臟的損害可能在“無癥狀”的掩蓋下悄然進展,若忽視治療,可能錯過最佳干預時機,增加肝硬化、肝癌的風險。
誤區六
乙肝一定會導致肝癌?
【真相】
多數肝癌患者都是由慢性乙肝感染者和慢性丙肝感染者轉變而來,并不意味著只要得了乙肝,就一定會導致肝癌。乙肝是一種慢性、長期性、進展性的疾病,很難完全治愈,但通過有效的干預,可以最大程度控制住病情,避免乙肝病毒在肝臟的進一步復制,也避免發展為肝硬化與肝癌。
劉長江提醒,像肝炎這類常見的肝病,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積累形成的。注重生活細節,對于維護肝臟健康至關重要。
此外,肝臟沒有不適癥狀并不意味著肝臟處于健康狀態,它可能會通過其他器官向我們發送求救信號,如果出現乏力,面色灰黃,睡眠、食欲不佳,大便性狀改變等癥狀,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以明確是否存在肝臟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