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下午,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呼吸內鏡中心,兩臺特殊的支氣管鏡診療在這里進行。一位是來自寧夏的1歲半男孩“君君”,左主支氣管占位性病變性質不明;另一位是四川綿陽的12歲女孩“安安”,因先天性氣管食管瘺再瘺導致反復肺炎、支氣管擴張,擬消化內鏡、呼吸內鏡聯合進行瘺封閉術。這場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展現了醫院在兒童呼吸系統疑難危重癥領域的硬核實力。
寧夏患兒“君君”:支氣管異物的“破案式”診療
第一位1歲半的男孩“君君”來自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反復咳嗽、喘息一個月,伴嗆咳,于當地三甲醫院行胸部CT提示“左主支氣管堵塞”,支氣管鏡檢查見左主支氣管占位性病變,性質不能明確,當地醫生建議到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就診,家長遂驅車千里來到醫院,辦理入院。入院后值班李艷萍醫生立刻向馬靜主任匯報,經過查體、詢問病史后分析,結合患兒年齡特點,首先考慮支氣管異物可能,但詢問患兒家長否認嗆咳史,當地醫院支氣管鏡檢查時腔內未見異物,近1個月體重下降4kg,故需要鑒別占位性病變、支氣管結核,先行胸部增強CT檢查明確病變血運情況及有無縱隔內病變。
聯系影像科開通綠色檢查通道,中午李艷萍醫生帶患兒緊急加做胸部增強CT,聯系放射科易明崗副主任閱讀影像:左肺體積增大,左主支氣管內不規則軟組織密度影,增強掃描后病變不均勻強化,病變周圍縱膈內不規則密度增高影,分析病變部位血供不豐富。故下午安排支氣管鏡檢查,明確腔內病變性質,必要時對縱隔病變行穿刺活檢,下午14:00由張忠曉副主任進行支氣管鏡檢查,見左主支氣管開口大量灰白色分泌物流出,吸引清除后左主支氣管開口黏膜水腫,大量肉芽組織增生、觸之易出血,換用超細支氣管鏡(外徑2.8mm)繞過肉芽組織后見一黃白色堅果樣異物,小心清理肉芽組織后鉗夾取出異物,為約11mm×9mm大小的堅果,隨后對局部肉芽進行冷凍處理。20分鐘后順利結束,術后與患兒家長交代病情,家長激動不已,雙手合十落淚表示感謝。
四川患兒“安安”:氣管食管瘺的"微創革命"
第二位患兒“安安”是來自四川綿陽市的12歲姑娘,患兒生后在當地醫院診斷為“氣管食管瘺(III型)”,開胸行“食管端端吻合術+氣管食管瘺結扎術”,術后患兒進食尚可,但反復呼吸道感染,曾兩次因“重癥肺炎”于當地醫院監護室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6歲起反復咳嗽、咳黃痰,伴體格發育遲緩,近半年“安安”咳嗽、咳痰較前頻繁,2周前到當地三甲醫院就診,接診的劉醫生曾在呼吸介入科進修支氣管鏡,立刻認識到患兒可能存在氣管食管瘺再瘺可能,行支氣管鏡檢查進一步證實了診斷,但家長對患兒下一步的治療卻犯了難:因為“安安”生后曾行開胸手術,家長對再次外科手術有較強的抵觸心理,劉醫生了解到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呼吸介入科與消化科聯合開展內鏡下瘺口封閉術,遂介紹患兒來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進一步診治。
患兒入院后當日(7.18)馬靜主任與消化科魏緒霞主任對患兒進行了綜合評估,氣管下段距離隆突約2.5cm處膜部正中見瘺口,外徑4.0mm 支氣管鏡可通過,但同時發現雙肺大部分支氣管黏膜菲薄、呈魚骨刺樣改變,管腔內大量膿性分泌物壅塞,左肺下葉遠端甚至出現炎性狹窄和閉鎖,提示患兒消化液經瘺口反復吸入導致吸入性肺炎及支氣管擴張;同時胃鏡檢查見胃底較多黃綠色膽汁、胃腔黏膜均被膽汁黃染,胃體黏膜充血、水腫,提示存在膽汁反流、淺表性胃炎,術中置入空腸管,與家長溝通,鑒于患兒肺部感染較重,存在反流,建議先抗感染、抗反流治療后再評估。1周后支氣管鏡及胃鏡再次評估,發現經過1周的抗感染及空腸喂養,患兒肺部感染已較前好轉,食道、胃黏膜恢復光滑,仍可見瘺口,再與家長溝通,可選擇外科手術或內鏡下微創治療,家長選擇行支氣管鏡聯合消化內鏡下瘺口封閉術。馬靜主任首先在瘺口氣管側給予多點氬氣燒灼破壞黏膜,并鉗夾清除壞死物創造新鮮創面,消化科徐俊杰主任隨后進行胃鏡下操作,食管側沿瘺口遠端先后放置5枚金屬夾逐漸夾閉瘺口。支氣管鏡再次進鏡觀察,瘺口封閉,經胃管在原瘺口位置注射美蘭,氣道內未見藍染,瘺口封閉、治療有效!向家長交代后續護理注意事項,繼續空腸喂養,擇日復查觀察遠期療效。
這兩例千里求醫的患兒,正是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攻克兒童呼吸疑難重癥的生動縮影。“君君”的病例展現了科室對不明原因氣道占位的“全鏈條”診療能力—從隱匿性異物排查、腫瘤與結核的鑒別診斷,到精準、高效的介入診療;而“安安”的救治則體現氣管食管瘺的微創化診療新技術,作為國內少數開展支氣管鏡聯合胃鏡下氣管食管瘺封閉術的診療中心,已為十余名患兒進行微創診療,為氣管食管瘺患兒提供了微創治療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