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一場演唱會,耳朵就開始嗡嗡響”“工廠機器轟鳴,下班回到家也總能聽到聲音”。山東省耳鼻喉醫院的耳鳴疾病科主任侯志強經常會遇到這類因噪聲引起耳鳴,前來就診的患者。
據侯志強介紹,當人體瞬間暴露于強噪聲時,聲波的巨大能量傳導至鼓膜,中耳鼓室內的壓力來不及與外界平衡而出現負壓,會導致鼓膜充血甚至出血,鼓膜內陷,造成耳悶脹感,伴有耳鳴。
此外,強噪聲的聲波傳入內耳,對聽覺感受器毛細胞造成損傷,導致聽力下降,毛細胞的傳入信號降低又會引發中樞的代償,聽覺通路異常放電,這些異常信號傳入大腦,即被我們感知為“耳鳴”。
內耳毛細胞不可再生
謹防噪音帶來的隱秘損傷
日常生活中,噪聲無處不在,地鐵上,戴著耳機的人們刷著短視頻;健身房里,動感單車的音樂震動著每個人的耳膜……很多人已經習慣了這些背景音,卻忽視了噪聲可能帶來的聽力損傷。
當聲波通過耳道沖擊鼓膜時,耳蝸內約15000個毛細胞開始工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精密細胞沒有再生能力,持續噪聲暴露會導致:
● 機械性損傷:強聲波直接撕裂毛細胞的纖毛;
● 代謝性損傷:細胞為應對噪音超負荷工作,耗盡能量死亡;
● 血管性損傷:耳蝸微血管收縮導致缺氧性壞死。
侯志強表示,噪音性聽力損傷初期表現為高頻聽力下降,伴隨耳鳴、聽覺過敏等癥狀。損傷進程緩慢而隱蔽,當自覺聽力下降時,往往已喪失30-40%的毛細胞。
專家盤點
潛伏在身邊的“聽力殺手”
1.工業聲場
紡織廠持續的機械轟鳴(超過職業暴露限值);建筑工地的打樁機脈沖聲波(單次沖擊可達130dB)。
2.交通聲場
地鐵車廂內的低頻振動疊加高頻摩擦聲(密閉空間聲壓級放大效應);機場跑道周邊的飛機起降噪音(包含200Hz以下次聲波成分)。
3.娛樂聲場
演唱會現場的聲浪(峰值可達130dB);夜店環境的低頻重音(可穿透建筑結構傳播)。
4.日常聲場
長期佩戴耳機聽音樂(85dB以上持續暴露);家庭裝修的電鉆脈沖(每日累積暴露超3小時)。
耳鳴了,怎么辦?
就診時,把握4個要點
對于耳鳴的治療,侯志強說,首先,應盡量降低對耳鳴的關注度,因為心理因素對耳鳴感知有著顯著的影響;其次,如果近期剛出現的噪音性耳鳴,可通過住院期間的綜合性治療,從生理層面上改善內耳微循環、營養神經,修復內耳損傷,幫助大腦重新適應并有效過濾耳鳴聲音,促進病情恢復。此外,定期復查耳鳴狀況,并根據恢復進展適時調整用藥方案,也是治療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此外,出現耳鳴應當及時就診,描述病情時請把握4個要點:
1.是否第一次出現耳鳴,或第一次出現耳鳴是什么時候;
2.最近耳鳴是否產生了響度、持續時間的變化;
3.有無基礎疾病史、聽力疾病家族史;
4.有無噪聲環境暴露史等。
對于日常防護,侯志強建議大家建立“主動防御”意識。
● 科學用耳:遵循"60/60原則"(耳機音量≤最大音量的60%,單次使用≤60分鐘),避免長時間暴露于85dB以上環境(如KTV、地鐵等);
● 即時防護:遇突發爆震(如鞭炮聲)時,立即用手掌按壓耳屏保護鼓膜;在100dB以上場所(如機場)需佩戴隔音耳罩;
● 健康監測:出現聽力下降,持續性耳鳴(>24小時)、耳悶伴眩暈或對話重復需求增加時,需在盡早就診治療,一般1周內為最佳治療時間;
● 定期篩查:如長期從事噪聲相關工作,建議每年進行聽力檢查,重點關注4000-8000Hz高頻聽力變化,建立個人聽力健康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