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市第七人民醫院脊柱外科為一位35歲的軟件設計工作者,成功實施了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術后一周他便重返崗位。借此,該科室主治醫師李敏就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科普,幫助公眾更好地認識和預防這一常見疾病。
濟南市歷城區的王先生為了工作每天需端坐電腦前超10小時,常被腰背疼痛困擾,平臥能緩解,久坐又復發,因尚可忍受未就診。一次搬重物時,他突然腰痛加劇,臀部至足趾酸麻脹痛、提踵無力,臥床、服布洛芬均無效。次日到濟南七院脊柱外科就診,經核磁共振檢查,顯示其L5/S1節段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左側S1神經根,且神經根水腫明顯,結合查體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L5/S1)并左側S1神經根卡壓。
醫院為其實施全脊柱內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術中切口僅0.8cm,縫合一針,術后麻醉清醒,王先生下肢疼痛即消失,次日便能佩戴腰圍下床活動。
李敏醫生介紹,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病。是椎間盤“老化”或“受傷”后,髓核突破纖維環壓迫神經根或脊髓,引發疼痛、麻木等癥狀。要注意,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癥,約30%成年人存在影像學可見的椎間盤突出,有腿痛、麻木等癥狀才稱“癥”,好發于腰4-腰5、腰5-骶1節段。
其典型癥狀不只有腰痛,還有坐骨神經痛,表現為單側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外側放射性疼痛;肢體麻木、無力,嚴重時無法踮腳尖;以及緊急的馬尾綜合征,出現會陰部麻木、大小便失禁,需立即手術,否則可能永久癱瘓。
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原因眾多,20-50歲人群高發,年齡增長會使椎間盤退化。長期久坐、久站、彎腰的職業人群,如司機、程序員、搬運工,易因慢性勞損患病。突然扭腰、搬重物時,腰部發力不當等外傷或錯誤姿勢,以及肥胖、吸煙、妊娠等也都是誘因。
醫生介紹,90%的腰突患者無需手術。急性期可短期臥床(不超3天)、用藥緩解;緩解期可進行物理治療和康復訓練。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肌力進行性下降、出現馬尾綜合征時需手術,目前微創手術創傷小、恢復快。
預防方面,搬重物要蹲下、挺直腰背、用腿部力量起身;坐姿保持腰靠墊支撐,膝蓋略高于髖部。可通過游泳等鍛煉核心肌群,避免增加椎間盤壓力的動作。控制體重也很關鍵,BMI>25者,每減重5kg,腰椎負荷減少20kg。還要避免久坐,每30分鐘起身活動。
李敏特別提醒,腰痛時可試試“麥肯基療法”,即俯臥位用肘部支撐上半身,保持2分鐘,每天3組,可緩解部分疼痛。
如果出現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癥狀,務必及時就醫,以免造成神經永久損傷。腰椎間盤突出癥可防可控,關鍵在于減少腰椎壓力、強化肌肉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