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看中醫,很多人就想到喝苦湯藥。其實不然,中藥不一定是喝的。
首先,中藥分內服的和外用兩大類。同時又有很多劑型。所謂劑型,就是方劑組成之后,根據病情需要與藥物的特點制成一定的形態。中藥的劑型有好多種,比如湯劑、散劑、丸劑、膏劑、酒劑、丹劑、茶劑等等。其中臨床常用的還是湯、丸、散、膏。當然,由于湯劑處方靈活,便于調方,藥力相對大,目前中最常用的還是湯劑。
不過,湯劑也不一定非要喝才行。對于某些病癥如濕疹瘙癢、白帶異常等,中藥煎湯熏洗也會取得一定的療效。
同樣的中藥方,不同的劑型,制作方法不一樣,主要特點就不一樣,所以作用功效也就不一樣。下面簡要說說常用的內服中藥劑型分類。
1、湯劑
湯劑,是將中藥加水煎煮飲用的劑型,這是臨床最常用者。所謂“湯者蕩也”,就是說湯劑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的特點,另外加減靈活、針對性強,故適于急病、新病以及病情較急而亟須蕩滌病邪或扶持正氣的病證治療。
不過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不愿意花時間熬中藥。而對于經常出差的人來說,攜帶液體中藥也極不方便。所以近年來中藥免煎顆粒應運而生。
中藥免煎顆粒是選用符合炮制規范的道地中藥材,經現代高新技術提煉濃縮而成,穩定可控、安全高效、不用煎煮、容易調配、方便攜帶、一沖即服。
這可以叫“現代湯劑”,也屬于“湯劑”范圍。據臨床應用反饋,其療效與傳統湯劑相差無幾。不過由于從“飲片”到“免煎顆粒”的加工需要成本,所以免煎顆粒的價格比飲片稍高。
2、散劑、粉劑
散劑,指將處方中的藥物研成粗末,用水調服,或者煎湯服用。散劑兼具湯劑的吸收快、作用迅速,以及丸劑的用量小、容易攜帶等特點,尤其適用于脾胃病的調理和某些急癥的治療,如平胃散、五苓散、行軍散等等。
如果將散劑做得更細,即將處方中的藥物研成細末,便稱粉劑。直接用水沖服,減少了散劑服用時對咽喉的刺激。個人體會,對于慢性胃腸病,將對證的方藥做成粉劑服用,藥物可貼附消化道壁上,更利于修復病變。而且相對湯劑,服用更方便、價格更實惠。
3、丸劑
中藥丸劑有水丸、蜜丸、水蜜丸,蜜丸又分大蜜丸、小蜜丸。制作方法將飲片研成細末,然后以水或蜜、面糊、米糊、藥汁、蜂蠟等拌制成大小不等的丸狀制劑,如六味地黃丸、烏雞白鳳丸、保和丸、大山楂丸等等。“丸者緩也”,臨床一般多適用于慢性或虛弱性病癥的調理。為了增加單位體積藥丸的藥效,減少服用藥丸的體積,也可以把藥丸濃縮做成濃縮丸。濃縮丸的制作,是將中藥方部分藥物的煎湯濃縮成稠膏,與剩余藥物細粉混合加工而成,藥效較非濃縮丸劑更優。
4、膏劑
膏劑也叫膏方、膏滋。內服的膏方是先把配料加水煎熬,濾去渣滓,再加進水、冰糖、蜂蜜等熬成稠厚的膏滋,如十全大補膏等。多適用于需要長期進補的慢性虛證。中藥膏方相對于普通中藥劑型具有服用方便、儲存方便、攜帶方便,口味較好、價格適宜、便于接受等優點,更能彰顯中藥的“簡、便、廉、驗”的特色優勢,更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健康需求,以及滿足人們省時省事的快節奏生活。
5、茶劑
茶劑也稱為代茶飲。許多能用沸水泡開的花、葉類中藥,取其輕清之氣,常用于頭面部疾患,或氣分(氣血之氣)病變。對于有些根、莖、樹皮類的中藥,也可將其軋成粗末,制成塊狀或粉末狀劑型泡服沖飲。在此需注意,茶劑取的是中藥的“氣”治病的,氣薄味厚的中藥不適合代茶飲。《黃帝內經》謂“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每個中藥所含“氣”、“味”的多少決定著它的作用——“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對于一些慢性病的調治,先用幾付湯劑,取效之后,做成藥丸、藥粉、或者膏方,繼續鞏固治療,是常用的治病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