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乎乎、黃澄澄的柿子,吸溜一口溏心流蜜,讓人大飽口福的同時,總忍不住想再來一個……“以后啊,我可不敢再多吃柿子了,沒想到吃進去容易,短時間卻能在胃里結成石頭,想想就后怕。多虧魏主任、齊大夫,為我化解了大麻煩。”在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一科病房,即將出院的黃阿姨(化名)感慨地說道。
腹痛、惡心、嘔吐……
竟是“吃柿子”惹的禍
兩個多月前,正值柿子大量上市的季節,黃阿姨也采購了不少這款應季水果。覺得它新鮮飽滿、味美多汁、營養豐富,便在空腹的時候一連吃下好幾個,接下來幾天更是想吃就吃。不料腹痛、惡心、嘔吐的感覺緊跟而來,身體狀況一向良好的黃阿姨原以為是胃不舒服,想著過段時間就好了,直到發展到吃不下飯、喝不進水,黃阿姨意識到問題不像想象中簡單,急忙來到當地醫院就診。
CT檢查顯示小腸梗阻,經禁飲食、補液、灌腸、放置腸梗阻導管等治療后,癥狀并未改善。為求進一步治療,在多方打聽下,黃阿姨轉院至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
胃石大如鵝蛋,腸內還有多節段結石
胃鏡、小腸鏡“兩步走”,化解“頑石”隱患
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一科主任魏志接診后,帶領團隊迅速為黃阿姨完善相關檢查并制定了“兩步走”的手術方案。
通過胃鏡,可見患者胃內有兩個大小約8cm的胃石,胃潰瘍呈現A1期。魏主任憑借豐富的經驗,運用碎石器對胃石進行切割,使其化為小碎塊,幫助其從腸道排出。
之后,為了促進排石進程、盡快解除小腸梗阻,按照既定方案,在心電及血氧監護下,經肛小腸鏡檢查,進鏡約至回腸中下段,可見多節段巨大結石崁頓,阻塞腸腔,且有多發潰瘍形成,周圍黏膜充血水腫。魏主任用圈套器將石頭碎成若干塊,輔助反復碳酸氫鈉沖洗,并放置腸梗阻導管。
手術進展很順利,“添堵”的“頑石”被順利化解。經過胃腸減壓、抑酸、碳酸氫鈉等治療,黃阿姨逐漸恢復了往日的健康。
胃石是怎樣形成的?
醫生提醒:吃到“澀”的食物要當心!
消化內一科主治醫師齊熠穎表示,秋末冬初是柿子、山楂上市的季節,臨床上的胃石癥患者也多了起來,特別是胃腸動力不足、胃排空能力較弱的老年人,在食用這些食物后,形成胃結石的概率更高。
由于柿子、山楂中含有大量鞣酸和果膠,鞣酸在胃酸的作用下與蛋白質結合成鞣酸蛋白質,很難溶于水,沉積在胃里,再與果膠及植物纖維等凝結成塊后,就容易形成胃結石。胃石作為異物,在胃內占據很大的空間,反復摩擦胃黏膜,會引起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消化道癥狀,有導致胃潰瘍,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風險,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在享受美味柿子的同時,預防胃石癥的發生?齊醫生提醒,口感太澀的食物,鞣酸含量往往較高,柿子成熟后,鞣酸會集中于柿皮,因此吃柿子要去皮。另外,還要記住以下4個注意事項:
1.吃成熟的柿子,不吃生澀的柿子;
2.不過量吃柿子,無論是柿子還是柿餅;
3.吃柿子時,避免與含酸性或高蛋白食物同食,如魚、蝦、蟹等;
4.不要空腹吃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