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冠心病已成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頭號殺手。當冠狀動脈因粥樣硬化出現(xiàn)嚴重狹窄或堵塞時,心臟供血便會不足,進而引發(fā)心絞痛、心肌梗死,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此時,手術治療就成為解除血管梗阻、恢復心肌供血的關鍵手段。
山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冠心病介入團隊技術實力雄厚,除了開展經典的冠心病介入治療外,還能熟練應用瓣膜病和心律失常的微創(chuàng)手術,為患者提供更為全面的心臟疾病診療方案。接下來,山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冠心病介入治療三科主任趙偉,就來為大家詳細介紹團隊的硬核技術有哪些?如何做好術后保健?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
——疏通心臟生命線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即支架手術,通過導管技術疏通狹窄或堵塞的冠狀動脈,是冠心病主要的介入治療方式之一。
手術時,醫(yī)生會從患者手腕的橈動脈或大腿根部的股動脈穿刺,將特制導管沿著血管送達冠狀動脈開口,注入造影劑后,通過X光透視清晰顯示血管狹窄部位和程度。隨后,用球囊導管對狹窄處進行擴張,最后植入金屬支架支撐血管壁,保持血管通暢。
這種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的優(yōu)勢,術后1-2天即可下床活動,一周左右就能出院。適用于單支或雙支冠狀動脈病變、急性心肌梗死、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但支架手術也有局限性,對于多支血管嚴重彌漫性病變、血管鈣化嚴重或左主干病變的患者,可能需要評估其他治療方案。
冠心病治療新突破
——藥物球囊讓患者少用藥、早康復
藥物涂層球囊(DCB)的核心優(yōu)勢在于其介入無植入的理念,通過局部給藥抑制再狹窄,避免了金屬支架的長期留存及其相關風險(晚期血栓、再狹窄、永久限制血管功能等)。這使得它在治療支架內再狹窄、小血管病變、分叉病變邊支,以及服務于高出血風險患者方面具有獨特且重要的價值。同時,它顯著縮短了術后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的時間,降低了出血風險,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為未來的治療保留了更多可能性。
DCB已成為現(xiàn)代冠心病介入治療武器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適用于特定的病變類型和患者人群。當然,其應用也有嚴格的適應證,需由心臟介入醫(y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病變特點和全身狀況進行評估和選擇。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
——不開胸的換瓣新選擇
TAVR主要針對嚴重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尤其是高齡、外科手術風險高、有禁忌證等情形。這是一種革命性的微創(chuàng)介入技術,無需開胸和體外循環(huán)。
醫(yī)生通過股動脈或心尖、鎖骨下動脈等其他途徑穿刺,將壓縮的人工心臟瓣膜裝載在導管系統(tǒng)上,沿血管輸送至病變的主動脈瓣位置。在X光和超聲引導下精確定位后,將新瓣膜釋放并展開,替代病變瓣膜的功能,解除狹窄。
TAVR的優(yōu)勢在于創(chuàng)傷顯著小于傳統(tǒng)開胸手術,術后恢復更快,為許多無法耐受開胸手術的高危患者提供了生存機會和改善生活質量的可能。隨著技術和器械的進步,其適應證也在向中低風險患者拓展。
無論選擇哪種介入手術
術后管理都至關重要
1.遵醫(yī)囑長期服藥:如PCI術后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預防支架內血栓;TAVR術后可能需要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療;房顫消融術后通常需抗凝一段時間。
2.控制危險因素: 嚴格管理血壓、血糖、血脂,戒煙限酒,保持健康飲食是延緩疾病進展、預防復發(fā)的基石。
3.心臟康復: 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規(guī)律、循序漸進的心臟康復鍛煉,有助于恢復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4.定期隨訪: 復查項目包括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液指標等,必要時進行冠狀動脈CTA或造影、動態(tài)心電圖等檢查,監(jiān)測手術效果和病情變化。
冠心病、瓣膜病和心律失常一般屬于慢性疾病。介入手術能夠有效解決當下的關鍵問題,然而無法從根本上治愈疾病。所以,術后堅持綜合管理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疾病復發(fā)風險,延長患者壽命,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