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熱難眠的夏夜,有人在空調房里熬夜加班,鍵盤聲敲到凌晨才停歇;有人捧著手機追劇,屏幕亮光一直持續到深夜;還有人戴著降噪耳機,在高分貝音樂里隔絕暑氣……這些看似尋常的生活場景,正悄然給耳朵健康埋下隱患。
直到某個清晨醒來,一側耳朵突然陷入令人窒息的寂靜,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夏季高發且需要緊急應對的耳科急癥——突發性耳聾(突聾)。
“近期接診的突發性耳聾患者明顯增多,尤其在高溫環境下,熬夜疲勞,情緒波動大,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控制不理想,以及長時間處于高分貝噪音中,都會顯著增加突聾風險。”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耳內科主任王明明說道。與普通的聽力緩慢下降不同,突聾往往毫無征兆,多表現為單側聽力急劇減退,還常伴有耳鳴、眩暈或耳內悶塞感。突聾發生后的72小時,正是挽救聽力的黃金治療期。
兩則典型病例,敲響突聾警鐘!
其實,突聾離生活并不遙遠……
①關鍵詞:熬夜+噪音侵襲
程序員小陳(化名)為了趕項目進度,連續一周熬夜攻堅。為提神和隔絕干擾,他總戴著耳機,整夜播放節奏強勁的音樂。一天凌晨,他突然感到左耳像被東西堵住,隨之而來的是尖銳的耳鳴聲,連手機鈴聲都聽得模糊不清。
到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耳內科就診后,小陳被確診為左耳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聾。
王明明分析,高強度工作導致的過度疲勞與精神緊張,疊加長時間大音量噪音對內耳的直接損傷,會引發內耳微循環障礙,最終造成聽力驟降。忽視必要休息、沒能養成健康用耳習慣,是夏季突聾患者呈現年輕化趨勢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關鍵詞:基礎病+延誤治療
張先生(化名)有多年高血壓和糖尿病病史。某天早餐時,他突然感覺右耳像塞了團棉花,聽人說話像隔了堵墻。他以為是上火或耳垢堵塞,覺得過幾天會自行好轉。這一拖就是10天,等他來到醫院檢查時,情況已相當棘手。
王明明指出,高血壓、糖尿病這類基礎疾病本身會對內耳微小的血管和神經造成損害,使耳朵在誘因刺激下更易出問題。突聾發生后的72小時,是內耳神經恢復的最佳時機。遺憾的是,張先生錯過了這個黃金期,即便接受了藥物與綜合治療,聽力也僅恢復了一部分,更留下了持續性耳鳴以及平衡功能障礙的后遺癥。
突聾是分秒必爭的耳科急癥
務必抓住黃金72小時
小陳和張先生的經歷,恰恰凸顯了突聾的緊急性。
王明明主任特別強調,只要突然發現聽力顯著下降(尤其是單側),無論是否伴隨耳鳴、耳悶、眩暈,都應立即(當天或次日)就醫,切勿等待自愈或擅自用藥。
在突聾的黃金治療窗口期(72小時)接受及時且規范的治療,多數患者的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若是拖延超過一周,治療效果會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失,還可能引發持續耳鳴、眩暈等難以根治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治療效果會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這與聽力損失的程度、類型,是否伴隨眩暈,開始治療的時間,患者年齡及基礎疾病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
預防突發性耳聾
構筑聽覺健康防線
1.勞逸結合,張弛有度
保證充足睡眠,避免連續熬夜與過度疲勞;學會減壓,保持情緒穩定。
2.科學用耳,音量適中
使用耳機遵循60-60原則(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單次使用時長不超過60分鐘),避免長時間置身嘈雜環境。
3.穩住三高,定期監控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務必遵醫囑規律用藥、監測指標,保持血管健康,降低內耳損傷風險。
4.清淡飲食,均衡營養
減少高鹽、高脂、高糖飲食攝入,并做到戒煙限酒,為內耳創造良好微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