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么多年,我來的次數太少,欠爺爺的太多了,這次帶著媳婦一起來看您了。”2024年清明節前,理琪烈士的侄孫游琦亮攜夫人,從上海來到位于棲霞市英靈山的膠東革命烈士陵園祭拜理琪烈士。從烈士紀念堂到理琪墓共有12個平臺、152級臺階,游琦亮夫婦每登上一處平臺就向理琪墓跪拜三次,表達對理琪的深切懷念。
中共膠東特委書記、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員理琪,原名游建鐸,1908年出生于河南省太康縣,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初,理琪受黨的委派來到膠東,建立了中共膠東臨時特委。同年年底,由于叛徒告密,理琪在煙臺被敵人逮捕。敵人把理琪的指頭用細皮條拴住吊到屋梁上,嚴刑拷打,逼他招認是紅軍、是共產黨員。理琪被打得幾次昏死過去,卻始終沒有開口。
“鐵軀鐵欞披鐵索,鐵欞鐵索奈我何?鐵骨錚錚鐵索斷,鐵鷹展翅鐵窗破。鐵人鐵肩負道義,鐵臂揮刀斬惡魔。鐵流匯成鐵長城,鐵血裝點錦山河。”獄中,面對殘暴的敵人,理琪寫下了這首《鐵詩》,表明永不屈服的堅定意志。監獄里的黨員在獄中組建了黨支部,理琪同志任組織委員。1937年11月,理琪經組織保釋出獄,帶著省委的指示回到當時形勢已十分危急的膠東。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在天福山發動武裝起義,建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膠東人民抗日武裝正式誕生,揭開了膠東武裝抗日的序幕。在起義動員大會上,理琪鼓勵大家:“我們寧可在戰斗中捐軀,決不能在敵人的利刃下茍且偷生!”
1938年2月,日軍占領牟平并建立偽政權。理琪決定,趁偽政權立足未穩攻打牟平。2月12日,理琪率部從崔家口出發,經過一夜的行軍,于第二天拂曉開始攻城,成功收復牟平城,俘虜了偽縣長等近百人,繳獲了上百支槍。
戰斗結束后,第三軍戰士撤出牟平城。戰士們帶著戰利品,押著俘虜來到牟平城南的雷神廟。經研究,大部分同志押解俘虜轉移,留下理琪等二十余名干部、戰士在雷神廟研究下一步行動計劃。日軍得知牟平被攻占的消息,出動海軍陸戰隊向牟平增援,包圍了雷神廟。
“全部散開,準備戰斗!”在理琪的指揮和鼓舞下,我軍連續兩次打退敵人的進攻,但也有不小的傷亡。理琪腹部中彈,血流不止,但他依舊堅持指揮戰斗。當同志們聽到理琪的聲音變了,才發現理琪已身負重傷。理琪咬緊牙,擺擺手,讓同志們趕快迎擊敵人。我軍連續打退了敵人幾次沖鋒,一直堅持到天黑,隨后在增援部隊的配合下順利突圍。年僅30歲的理琪卻因傷勢過重不幸犧牲,被安葬在文登縣崔家口村。
1945年抗戰勝利后,上級黨組織決定將理琪同志的遺體從崔家口村移葬到位于棲霞的英靈山。移葬過程中,鄉親們主動要求放棄用汽車運送靈柩,“理琪是一個外鄉人,為了保護我們犧牲在這片土地上,他就是我們的親人,我們不能讓親人孤零零地走!”沿途村民采用接力的方式,輪換著將靈柩抬到英靈山上,上百里的路途始終沒讓靈柩落地。情深義重的膠東人民用血肉雙肩抬起了對英雄的愛戴,用最高祭禮厚葬了英雄。
理琪同志短暫的一生沒有結婚,甚至沒能留下一張相片,他最終將生命留在了膠東這片紅色熱土,永遠守護著他熱愛的這片土地。
(大眾新聞記者 董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