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報的使命就是動員人民起來抗戰,發表一切有益于抗戰的言論”。1939年1月1日,大眾日報在八百里沂蒙創刊,發刊詞中這樣寫道。
戰爭年代,大眾日報將這一磅礴宣言貫徹到底,一篇篇社論和文章,就是打擊敵人的一發發炮彈,578位烈士用鮮血染成的“大眾紅”,是世界新聞史上少有的史詩級篇章。正如大眾日報首任總編輯匡亞明在創刊七周年時所說:“大眾日報的歷史和山東人民抗戰史分不開,它是山東人民英勇抗戰的史詩,也是山東人民艱苦抗戰的縮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對大眾報人而言,既是莊嚴的時代使命,也是對自身光榮歷史與辦報初心的回望與傳承。8月6日起,大眾日報推出“紙上硝煙·一張報紙的抗戰”系列報道,講述一張報紙的抗戰,也講述一張報紙記載的抗戰,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

油印報“雙生子”
1939年夏,日軍開始對沂蒙根據地第一次“掃蕩”。
山東根據地形勢十分嚴峻,沂蒙山區的500多個村莊和集鎮,先后被日軍占領了400多個,主要交通道路幾乎全部被敵人控制,到處是敵人修筑的據點和炮樓,距大眾日報創刊地云頭峪村只有七八里路的村莊就有日軍建的碉堡。
奉山東分局指示,大眾日報組成“沂蒙工作團”就地打游擊。工作團成立20天,作戰3次,打死打傷敵人幾十人,報社營業室工作人員趙鈞在戰斗中犧牲,但同志們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可謂成績大大。但時任中共山東分局書記郭洪濤聽取匯報后,批評時任報社總編輯匡亞明說:“你們的任務是保存力量,搞好宣傳,保證出報,假如熱衷于打仗,力量損失,怎樣出報?”
匡亞明接受批評,立刻組織隊伍從坡里村移到下柳莊休整,準備出報。
就在這時,中央決定成立八路軍第一縱隊,徐向前任司令員,朱瑞任政委,他們一行6月29日一到達蒙陰坡里村,隨即加入反“掃蕩”的斗爭中。
7月初,縱隊機關駐岱莊,通信員進來向徐向前報告:一大隊日偽軍正向我領導機關駐地撲來。不一會兒,就聽到了密集的槍炮聲。當時,我主力部隊已跳到外線打擊敵人,只有山東縱隊特務團和第五支隊六十一團隨分局和縱隊領導機關行動。徐向前詢問了我軍兵力情況和敵人進攻的路線,然后果斷地說:“不要走,打!雖然我們的兵力少,武器差,但是我們熟悉地形、民情,又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可以憑借有利的險峻地勢,送鬼子回老家。”
他當即對戰斗進行了部署:一部位于地勢險要的黑頭洼阻擊敵人,一部迂回到敵后,發起突然襲擊。日軍在“掃蕩”中從來沒有遭到過伏擊,立即亂作一團。在我軍夾擊下,敵人被打得暈頭轉向,我軍則乘勝追擊,敵軍傷亡慘重。這一仗,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大大提高了我軍的威望,增強了指戰員的信心,改變了以往遇敵“掃蕩”常常被動轉移的局面。
戰后分析,為什么敵人能迅速得到我方準確的位置?有領導懷疑有電臺泄密。當時在這一帶活動的我部電臺,除第一縱隊外,還有兩部:一部是山東縱隊指揮部作戰科的,一部便是報社收電訊的。因此這兩個單位需接受審查,報紙暫由一縱政治部接辦,為此組成了由一縱政治部宣傳部長劉子超、民運部長李竹如等同志組成的社論委員會,改由一縱司令部電臺抄收電訊。

大眾日報戰時油印版第一期
8月1日,大眾日報油印版三日刊出版,這期報紙針對根據地的形勢刊發社論《紀念八一三反對妥協投降》,向廣大軍民發出呼吁:“粉碎誘降與妥協的陰謀,鞏固與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決打擊敵人粉碎敵人的進攻,爭取相持階段迅速到來,為保衛祖國保衛世界的和平而奮斗到底!”同期刊登了《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第一縱隊徐司令員向前朱政治委員瑞就職通電》:“案奉,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副總司令彭委令開,茲委徐向前為第十八集團軍第一縱隊司令員,朱瑞為政治委員,統一指揮山東與蘇北境內所有第八路軍各部隊,等因奉此。遵于七月中進抵魯南就職視事。”
經審查和整頓,報社解除了泄密嫌疑,也于8月1日恢復出版了油印報,也刊登了徐向前朱瑞就職通電,還特別刊登了“本報啟事”:“近承各方紛紛來函,關懷敝社同仁安全,敝社除趙鈞同志一人陣亡外,余均安全無恙,本報現已復刊,同仁等對諸君之愛護關切實表感謝,特登報作答。”

大眾日報第74期
紙張、油印機馱在騾子身上,借著微弱的菜油燈光收報、編稿、刻印,油印報全系手工刻寫,盡量仿照鉛印報風貌,1000多份的第一期油印報剛剛印好,外面傳來敵情,馬上收攤轉移。編輯部在坡里村向東轉移到塔井峪,住在半山坡梨樹下的草棚里,條件雖艱苦,但相對安全,匡亞明在此組織大家出版了石印報(石印質量優于油印)。
從8月1日開始,世面上同時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大眾日報,一種由第一縱隊政治部主辦,序號是“大眾日報戰時油印版XX號”,從8月1日到10月15日共出版了25期。一種是大眾日報編輯部主辦,接續“掃蕩”前報紙刊號,從73期開始到83期,共出版10期。這兩種報紙歷戰爭硝煙都完好保存至今。

9月初,反“掃蕩”基本結束,根據整頓情況,山東分局決定八路軍第一縱隊政治部所辦之大眾日報油印報與大眾日報社合并,并充實調整了報社的干部配備。
(于岸青,大眾日報高級記者,大眾日報社史陳列館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