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6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在浪潮人工智能工廠,召開“產業鏈上的山東好品牌”系列現場記者見面會,邀請浪潮集團、中移齊魯創新院、政和科技、青島國實等4家鏈上重點企業,分享山東人工智能產品的硬核實力。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這四家參加見面會的企業,業務涵蓋了從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到算力網絡、數據要素,再到企業應用和產業賦能等領域,同時,還包括人工智能在海洋領域的具體應用場景。可以說,此次見面會“硬核”展示了一整條山東的AI產業鏈。
見面會上,山東省工信廳數據產業推進處處長、一級調研員孫志強表示,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山東人工智能發展呈現出產業增長快、產業鏈條全、產業生態好三大特點。“目前,發展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山東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他說。
基礎設施:智能工廠的流水線作業
本次見面會的主題是“鏈出新引擎”,召開地點就在浪潮集團的人工智能工廠。
“我們今天所在的浪潮人工智能工廠,是國內首個面向行業場景,具備工業化、標準化、規模化能力的生產流水線!”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總工程師肖雪如是介紹。

浪潮集團是我國領先的云計算、大數據服務商,主要業務涉及計算裝備、軟件、云計算服務、新一代通信、大數據及若干應用場景,已為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IT產品和服務。
在山東,浪潮集團是山東人工智能產業鏈的鏈主企業。在人工智能方面,浪潮集團大力布局大模型產業技術創新與應用,基于分布式智能云提供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全棧解決方案,成為國內唯一可覆蓋生成式人工智能全部五層產品和服務的廠商,并面向政務、制造等行業,推動大模型落地68個領域,位居中國行業大模型市場第一位。
此外,浪潮集團還立足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不斷深化產業落地實踐,積極助力行業用戶打通智能化落地“最后一公里”。“現在,我們適應客戶對算力服務小型化、專業化、分散化的需求,建設了人工智能工廠。同時,人工智能工廠將數據、設備和實驗研究緊密連接,加速實現技術平權及模型普惠,支撐‘人工智能+’行動,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肖雪表示。
據肖雪介紹,未來,浪潮集團的布局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構建智能基礎設施,推動算力普惠化。依托全球領先的AI服務器技術,浪潮集團正加速液冷、高密度計算等節能技術創新,實現PUE低至1.15的超高效數據中心。通過分布式智能云節點的規模化落地,將為邊緣計算、私有化部署等場景提供“開箱即用”的算力服務,解決行業客戶算力分散化、專業化需求。二是深耕行業智能體,賦能千行百業轉型。以海若大模型為核心引擎,浪潮集團已打造覆蓋制造、政務、水利等領域的專用模型庫。三是打造開放生態,實現技術平權。通過國內首個人工智能工廠,浪潮集團提供從模型生產、調優到持續迭代的工業化流水線,支持客戶實現私有化模型的“回爐再造”。
“浪潮集團的目標是建立‘有云處皆智能’的數字化世界。”肖雪表示,“通過算力基建普惠化、行業智能體深度滲透、生態開放共生,我們致力于讓每一家企業都能以更低門檻、更高效率釋放AI生產力,助力中國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中構建自主可控的競爭力護城河。”
“數算智”:打通端到端的全場景服務
所謂“數算智”,指的是數據要素、算力網絡和人工智能,而這,正是中移齊魯創新院的發展方向:該院一直在開展“數算智”全要素新質生產力核心布局,打通端到端的全場景服務鏈路,推動大模型、大數據成果應用快速落地,助力山東制造強省、數字強省建設。

2024年7月3日,山東省政府和中國移動簽署《共同推進制造強省數字強省建設合作備忘錄》,中移齊魯創新院順利揭牌。據院長鄭曉莉介紹,該院依托中國移動在央企人工智能領域的先發優勢,扮演了“供給者”、“匯聚者”和“運營者”的三大角色。
具體而言,中移齊魯創新院首先供給了智算資源,在山東省打造了青島智算中心和濟南天數智算中心2個訓練中心,以及移動云小模型推理中心、青島智算中心大模型推理中心2個集中推理中心,還有多個邊緣智算節點的智算資源布局,智算規模超1000P,匯聚數據超2000PB,構建151個高質量行業數據集,自主研發首個央企通過國家“雙備案”的“九天·眾擎”基座大模型以及40余款行業大模型,為產業鏈夯實“算力底座”、“數據資源”和“模型供給”。
作為“匯聚者”,該院始終將融入和服務山東特色產業作為重中之重,對大模型產創基地入駐客戶提供算力調度、數據處理、模型訓推和應用開發的全流程服務,聚焦省內政務、工業、海洋、醫療等優勢產業,實現基礎設施共通、核心能力共用、應用服務共創,加速原創性技術突破和標志性成果產出,打造“觀海”海洋科學智算平臺、生產企業供應鏈管理中樞等標桿案例26項,助力山東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
最后是“運營者”,中移齊魯創新院始終將融入和服務山東特色產業作為重中之重,對大模型產創基地入駐客戶提供算力調度、數據處理、模型訓推和應用開發的全流程服務,聚焦省內政務、工業、海洋、醫療等優勢產業,與省內頭部企業開展合作,匯聚生態合作伙伴優質能力68項,實現基礎設施共通、核心能力共用、應用服務共創,加速原創性技術突破和標志性成果產出,打造“觀海”海洋科學智算平臺、生產企業供應鏈管理中樞等標桿案例26項,助力山東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
“通過扮演好這三大角色,中移齊魯創新院正著力構建‘數智算’全要素融合的創新服務體系,助力山東加快形成技術領先、應用豐富、生態協同的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格局。”鄭曉莉表示。
產業賦能:優質企業可“一鍵管理和一鍵培育”
全國第一個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臺在哪里?就在山東。準確地說,該平臺是政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政和科技”)基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實現的全國首創。
此外,政和科技還創建了全國第一個政府資源配置領域的數字貨幣平臺,以及全國第一個 “一鍵管理和一鍵培育”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平臺等。

據政和科技董事長朱濤介紹,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聚焦于優質企業的培育服務,基于人工智能提供平臺建設、平臺運營、產業服務三位一體的數字化、專業化產業賦能解決方案。公司還致力于構筑基于數據和平臺的市場壁壘,發展成為國內頭部的“人工智能+”產業服務企業,是國家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公共服務示范機構。政和科技的服務對象全部是創新性組織,因此對科技創新對企業發展的價值意義理解深刻。公司連續十年把3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累計申請發明專利50余項、軟件著作權400余項。此外,還獲批主持兩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全部屬于人工智能領域。
而除了上述多個“首創”之外,政和科技還整合了多個全量、實時、精準的高質量數據集,完成了6億多條產業數據的數據標注,并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大模型開發,政和策問大模型于2024年在國家網信辦通過了雙備案,是全國首個通過雙備案的產業智能服務大模型。
朱濤認為,降本增效是企業經營的永恒主題,山東是全國工業大類較全的省份,完整產業體系優勢突出。政和科技則通過人工智能+產業服務,打造極具潛力和爆發力的智能產業服務“爆款”產品,以軟件來定義管理、流程和標準,真正實現企業科創工作自始而終的自動化閉環管理,驅動創新效能倍增。
“面對產業大省和完整產業體系突出優勢,搶抓人工智能新賽道機遇,為數字強省貢獻力量,這也是政和應有的擔當。”朱濤表示。
當“海洋強國”戰略遇到“人工智能+”
“漁民出海前問一句,它立馬能告訴你哪片海風浪比較大別去。”青島國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青島國實”)高級總裁譚華表示。
譚華介紹的是國實科技的打造的海洋領域專業大模型——靈龍。該產品能主動分析最新的氣象預警和漁船實時位置,自動篩選出處于危險海域的船只并即時發送避險通知,也能7x24小時不間斷分析海量漁船軌跡數據。譚華用一句話形容靈龍:“把大海裝進了‘手機APP’里”。

據介紹,國實科技是青島市屬國企,成立于2015年2月,公司始終緊扣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和“人工智能+”行動計劃,積極響應山東省建設“海洋強省”和“智慧海洋”的重大部署,聚焦“透明海洋”戰略,構建了領先的海洋人工智能“感、傳、存、算、用”全鏈條產品技術體系。
譚華表示,在國家“人工智能+”與“海洋強國”戰略協同背景下,國實科技著力打造集成新一代國產超算與256P通用人工智算的超大規模算力集群,已支撐我國27項“戈登貝爾獎”應用成果,完成多個超千億參數規模AI大模型訓練,也奠定了該公司在國產算力領域的領先地位。國實科技還上線全國首個海洋大數據交易服務平臺,引駐40余家合作單位,已匯聚292類超100億條海洋數據,居全國前列,已形成交易額超3500萬元,帶動產值超5億元。
在算法方面,國實科技構建以產業應用場景為導向的“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體系,研發并推廣應用“問海”“船尋”“海悟”“海星”等海洋領域大模型。
“未來,國實科技將聯合多方力量啟動打造‘國家人工智能自然資源(海洋)行業應用中試基地’,布局建設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矩陣,并通過中試應用賦能國家海洋戰略細分領域。”譚華介紹到,“同時,還將探索建設海洋大數據應用中心,整合多源海洋數據,為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提供充足的數據資源;推動打造海洋機器人具身智能訓練場,開展機器人在復雜海洋環境下的訓練與測試,提升機器人的自主決策與執行能力,為海洋作業提供更智能、高效的裝備支持,全力服務支撐山東省成為全球海洋AI革命的策源地。”
培育新質生產力有了AI做抓手
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山東19條標志性產業鏈之一。孫志強說,目前,山東正統籌推進人工智能產業鏈補短板、鍛長板、防風險各項工作,“全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勢頭持續向好,呈現產業增長快、產業鏈條全、產業生態好的特點。”
據孫志強介紹,目前,山東人工智能領域有從事大模型、智能體、大數據、大算力等產品開發、服務的重點企業1124家,今年1—6月,人工智能企業營業收入突破650億元,約占全國9%左右,增速超過40%。
據了解,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通過確立人工智能為全省19條標志性產業鏈之一,建立跨部門協同推進機制。更具創新性的是創設模型券、語料券等精準政策工具,安排超2億元財政資金直擊中小企業算力焦慮,同步引導設立50億元產業基金構筑金融支撐體系。
同時,山東在算力基建領域還構建覆蓋全省的分布式智能云網絡;在數據要素化方面,建成全國首個海洋大數據交易平臺,激活超100億條高價值數據流動;在模型產業化進程中,政和科技打造的首個產業智能服務大模型“政和策問”,驅動產業服務效率實現月級到分鐘級的代際跨越。此外,國實科技依托自主超算平臺與百億級數據庫,使我國海洋預報能力躍居世界前列;中移齊魯創新院研發的“芯合”基礎軟件棧,顯著提升國產芯片性能。
目前,山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已初步建立從智能算力、數據語料到開發框架、模型算法的全棧式產品能力。通過第三方專業機構測評的大模型產品達230個,其中,17個生成式大模型通過人工智能服務備案。以智能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能產品,和以數字人、虛擬人為代表的軟體智能產品,呈現井噴式增長,正在催生千億級市場。
孫志強表示,下一步,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將依托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機制,聚焦打造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特色發展和創新應用“雙高地”目標,堅持“揚優勢、找賽道、扶重點、創特色”,加快培育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全面打造山東產業智能化新形象。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