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5萬要查來源!取5萬要問用途!”這條曾讓人感到不便的規定即將改變。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該征求意見稿截止日期為9月3日。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辦法》中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取消了2022年版監管規則中關于個人辦理單筆5萬元以上現金存取業務需“了解并登記資金來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此外,《辦法》規定,在為客戶提供現金匯款、實物貴金屬買賣等一次性交易金額業務超過5萬元的,金融機構仍需開展盡職調查,并登記客戶身份基本信息,留存客戶有效身份證件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的復印件或者影印件。
這種差異化管理體現了“風險導向”原則——相比存取款,這些業務往往具有更強的洗錢風險特征。
2022年,針對自然人客戶單筆存取5萬元以上現金的反洗錢監管規則,曾引發廣泛社會爭議。
2022年1月,三部門發布《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令〔2022〕第1號)。該辦法第十條明確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自然人客戶辦理人民幣單筆5萬元以上現金存取時,應當識別并核實客戶身份,了解并登記資金的來源或者用途。”
這一規定在當時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并登上熱搜。公眾意見出現分歧,部分聲音認為此舉增加了業務辦理的繁瑣性,可能侵犯個人隱私;支持者則認為此舉是打擊洗錢犯罪、維護金融安全的必要手段。
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當時回應稱,統計數據顯示,超過5萬元的現金存取業務僅占全部現金存取業務的2%左右,因此該規定對絕大多數客戶影響有限,且不會降低業務便利性。
然而,該辦法原定于2022年3月1日實施,就在當年的2月21日,三部門發布公告,宣布“因技術原因”暫緩實施,相關業務按原規定辦理。
在業內人士看來,《辦法》規定,取消5萬元現金資金來源或用途的登記,并不意味著反洗錢監管的放松。有業內分析認為,不要求對5萬元以上現金存取業務一律了解資金來源和用途,而是規定金融機構對洗錢風險較高的情形采取強化的盡職調查措施,是為了在防范風險的同時,保障公眾正常的金融服務,體現了監管部門進一步平衡好洗錢風險管理與優化金融服務的意圖。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