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報的使命就是動員人民起來抗戰,發表一切有益于抗戰的言論”。1939年1月1日,大眾日報在八百里沂蒙創刊,發刊詞中這樣寫道。
戰爭年代,大眾日報將這一磅礴宣言貫徹到底,一篇篇社論和文章,就是打擊敵人的一發發炮彈,578位烈士用鮮血染成的“大眾紅”,是世界新聞史上少有的史詩級篇章。正如大眾日報首任總編輯匡亞明在創刊七周年時所說:“大眾日報的歷史和山東人民抗戰史分不開,它是山東人民英勇抗戰的史詩,也是山東人民艱苦抗戰的縮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對大眾報人而言,既是莊嚴的時代使命,也是對自身光榮歷史與辦報初心的回望與傳承。8月6日起,大眾日報推出“紙上硝煙·一張報紙的抗戰”系列報道,講述一張報紙的抗戰,也講述一張報紙記載的抗戰,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

“他率直熱情,再加上通俗、樸素與幽默,也許還因為他是山東人,及生活艱苦和富有農村知識,所以比較能接近群眾,比較能為群眾所了解,他說話通俗幽默,且充滿感人的情感和教育精神,他是我們間比較能與群眾聯接的一個同志。”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同志在他的文章《紀念李竹如同志開展山東民主文化工作》中這樣懷念犧牲了的李竹如。
在山東根據地,李竹如是不可多得的筆桿子,是了不起的革命組織者和建設者。從1939年6月,隨朱瑞同志從太行根據地來到山東,到1942年犧牲,李竹如在山東根據地戰斗了1200多天。在三年多的時間里,他先后或同時擔任過多達12個職務:山東分局民運部長、宣傳部長、分局群眾委員會書記、分局調研室主任、大眾日報社社長、新華社山東分社社長;臨時參議會秘書長、戰工會秘書長、戰工會民政處處長、教育處副處長,還有一些社會團體,比如省文化界救亡協會、中國青年記者學會山東分會理事長。工作量巨大,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李竹如、朱瑞、陳明合影(從左至右)。
在山東分局的領導下,李竹如致力于根據地民主政權的建設。
1940年8月,在聯合大會上,山東省臨時參議會選舉產生了省級抗日民主政權——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簡稱“戰工會”),統一領導全省抗日根據地的各項工作。李竹如作為臨時參議會秘書長,主導了會議安排。
聯合大會在沂南縣青駝寺村召開,會議代表有300多人,加上工作人員,將近500人。在那個聯絡靠嘴交通靠腳的年代,僅會議安排就是一項極其巨大的工程。青駝寺周圍十幾個村子都住著全省各地來的代表,會場設在青駝寺廟門外兩株銀杏樹之間。在廟的兩邊臨時架了幾間伙房,樹下安放從各村借的桌子露天開飯。戰工會全省第一次行政會議4天后,日寇開始秋季“掃蕩”,會議立刻縮小規模,轉移到45公里之外的費北岐古莊繼續進行。臨行前李竹如安排工作人員將借周圍群眾的桌椅板凳一一奉還。
戰工會的成立標志著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權正式建立。戰工會工作報告指出,我們是新民主主義的新人物,我們一定要以革命的精神來創造新的抗日民主政權的新作風,因為,廉潔尤其是每個共產黨人的必備的道德;因為,我們要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新山東。
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新山東,是我們的前輩在80多年前對新的中國的殷切呼喚。
大眾日報第480期。
李竹如在辦報實踐中,一直不斷思考,不斷總結,他提出了“歷史上從來沒有無立場的報紙,也從來沒有無立場的新聞記者”的觀念,這是大眾報人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豐富與發展。從1939年11月到1941年5月,他在大眾日報發表署名文章12篇,計8萬多字,至于不署名的社論和專論就更多了。
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大眾日報在極端困難的戰爭環境中,在極端貧乏的物質條件下,成功進行了“聯合大會”“皖南事變”“減租減息”等重大報道。關于皖南事變的報道,大眾日報在全國報紙中領先。由于李竹如在報社建立了新華社山東分社,大眾日報在事變發生后第二天就收到了消息,甚至早于延安。
李竹如還是戰郵體制的頂層設計者。戰郵是山東根據地的“獨創”,是黨政軍民密切聯系的生命線,是上下級組織聯系渠道之一,是黨在抗戰時期的“血管”。從1942年建立,到新中國成立,這個體制一直處在領先地位。
1941年冬,戰工會第一任秘書長陳明同志在大青山突圍中壯烈犧牲。隨后,李竹如接任戰工會秘書長。10個月后,在沂水對崮山戰斗中,李竹如壯烈犧牲。
他們用熱血哺育了人民政權。在他們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共產黨人赤膽忠心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貴品質。那些以鮮血染紅旗幟、以生命點亮主義的人,那些以初心化為自覺行動、以生命踐行黨的主張的人,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于岸青,大眾日報高級記者,大眾日報社史陳列館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