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百果園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2411.HK,下稱“百果園”)董事長余惠勇關于 “教育消費者成熟”且“不會迎合消費者”的言論引發關注,該話題迅速沖上熱搜并引發全網熱議。這一事件將這家水果連鎖巨頭推向輿論漩渦。當天百果園回應媒體稱,完整的內容有前因后果,并非網絡中相關報道的斷章取義。
百果園2024年的財報顯示,百果園實現收入102.73億元,同比下降9.8%;除所得稅前虧損為3.91億元,而上年同期盈利3.81億元。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百果園堅守的中高端定位與消費者對“性價比”的訴求愈發背離,疊加此前多次曝光的門店品質亂象,品牌信任度遭遇嚴峻考驗。
“內卷”的水果行業
近期,經濟導報記者走訪濟南多家百果園門店發現,店內貨架水果琳瑯滿目,選購的消費者卻寥寥無幾。
據了解,2019年4月,百果園入駐濟南,首批9家門店同時開業。其以高端水果、賣相好等特點吸引不少消費者關注。按照百果園的計劃,要在5年內開400家門店。
經濟導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濟南的百果園店面數量在百家以內,銷售情況大不相同,已經有投資者關店歇業,同樣也有新店面在裝修中。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除了線下實體店外,百果園還布局了包括App、微信小程序、天貓、京東和抖音等在內的幾乎所有線上渠道。在其官方App上,經濟導報記者看到,其價格和線下一樣,除了和線下一樣有滿減活動外,新用戶還能領取優惠券。
“前幾年,日營業額能達到3000到4000元,現在日營業額不足2000元。”濟南一家百果園加盟商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一般是由門店向公司報量訂貨,再由公司分配。有時訂到的暢銷單品數量有限,顧客吸引力下降。
“還有一些銷量欠佳的產品,導致門店出現壓貨現象。”該加盟商表示,“做水果生意怕的就是損耗,壞了、破了、磕了都會有損耗,再加上滯銷的產品,損耗率最高到25%,門店毛利率不足20%。在房租、人工等成本的壓力下,不少加盟商選擇關門。”
曾想加盟百果園的市民張彬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他曾經跟蹤了一家店鋪近一年的時間,最終決定放棄加盟。“因為我跟蹤下來發現,加盟后基本上賺不到錢。”張彬說,“按30%的毛利率,15%的損耗,再加上5個人的工資1.5萬元,房租水電等1萬元,整體算下來,月收入至少要在15萬元以上才能保本。”
此外,張彬認為,水果行業“內卷”也很厲害。“如果放在十幾年前,物流不發達,你賣一些南方水果或者進口水果,價格高一些市民也會認可,但現在物流太方便,你有的貨,別人也能拿到,甚至大多時候,別人有的貨,你還沒有。”

正如張彬所說,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在濟南市山大南路一家百果園附近,大大小小的水果攤位有9個。同樣,在青后小區店周邊100米范圍內,水果攤位多達十幾個。
百果園官網顯示,加盟百果園的總投資費用在40萬元以上,后續還需承擔門店裝修、水電租金、員工工資及設備購買等成本。百果園招商工作人員表示,加盟一家百果園前期投資在40萬元以上,回本周期2年—3年不等。
去年虧損近4億元
百果園曾頭頂“中國水果零售連鎖第一股”光環,但其水果因價格高昂成為消費者眼中的“刺客”。
中高端戰略讓公司持續承壓,不僅去年關店近1000家,如今毛利率從11.5%減少到7.4%。公司2024年的財報顯示,百果園實現收入102.73億元,同比下降9.8%;除所得稅前虧損為3.91億元,而上年同期盈利3.81億元,這是近5年來百果園首次出現凈利虧損。公司稱,銷售水果及其他食品的收入減少主要是加盟門店的收入減少所致。

與此同時,2024年,百果園線下門店數量出現近5年來的首次縮減,從2023年的6093家減少至5127家,一年減少966家,且關店速度在下半年突然加快:截至2024年6月30日,百果園線下門店共6025家,這意味著后半年內共有898家關店,日均關店近5家。
公司在年報中解釋,公司鼓勵加盟商將租金收入比高的門店搬遷至低租金收入比的門店,同時加盟商聚焦租金收入比更具可持續性的優勢門店,導致加盟店數量減少。
此外,低毛利率與百果園的生意模式密切相關。此前公司招股書顯示,2021年百果園收入中97.1%來自水果及其他食品銷售,1.6%來自特許權使用費及特許經營收入,在水果及其他食品中,新鮮水果占到95%,干果和大生鮮收入分別占3%和2%。
在業內看來,一方面低毛利與水果生意本身有關,一直以來,水果作為生鮮產品,本身有環節多、前端種植落后、標準化率低、效率低、運輸成本高、加工儲存損耗高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一些國產水果品類,如柑橘類、蘋果等大多是薄利多銷的跑量模式。另一方面,百果園采取的加盟為主的經營模式,增加了環節,進一步稀釋了利潤。
此外,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百果園的社會聲譽正在遭受現實考驗。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以“百果園”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有3091條投訴,投訴內容涉及虛假宣傳、虛假發貨、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等多個方面。

經濟導報記者電話聯系百果園客服,就百果園董事長余惠勇關于“教育消費者成熟”且“不會迎合消費者”的言論如何看待,客服表示:“我們留意到網絡上流傳的相關視頻,該視頻是存在誤解的,目前正在溝通中。”
對于具體是哪方面的誤解,該客服人員沒有明確表示,只是說公司正在關注輿論發展。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