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路軍紀律嚴明,官兵平等,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這輩子哪見過這種兵!”時隔數十年,張立芳說起當年對八路軍的認識,語氣依然帶著向往。
日前,在莒縣一個普通的居民小區里,記者見到了96歲的老戰士張立芳。壓在書桌透明玻璃下的黑白軍裝照片,與志愿者贈送的帶著“致敬老兵”標語的花束,無聲地提示著這位老人不平凡的過往。他是一位親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烽火的衛生兵。
張立芳出生于1929年,成長在莒縣安莊鎮一個貧苦家庭。“小時候在家受地主剝削,每個月我只有一布袋糧食,哥哥一袋半”,他回憶道。
轉機出現在1944年,“八路軍來了,土地改革,減租減息,增加工資。”八路軍的政策如春風化雨,一系列為窮人謀利益、爭公平的舉動,讓年輕的張立芳看到了希望。
1945年,年僅16歲的張立芳毅然報名參軍。他是村里第一批參軍的青年,還積極動員了7位同鄉一起入伍,加入這支他眼中“天底下從來沒有的隊伍”。
入伍后,張立芳被分配到魯中軍區第12團衛生隊擔任衛生員,很快他便見識到了戰爭的殘酷。“一開始很艱苦。”他坦率地自嘲,“土八路,窮八路,啥都沒有。”
戰場救護條件簡陋,缺醫少藥是常態。時有傷員的傷口發炎化膿,慘烈的場景時刻錘煉著他的意志。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前夕,盤踞在日照、安丘等地的日偽軍仍在負隅頑抗。張立芳所在的第12團接到任務:拔掉日照附近一個頑固的日偽軍炮樓據點。
“8月12日,我們第一次發起進攻。”張立芳清晰地記得戰斗的時間,戰斗打響的第一天,天公不作美,“下雨沒打下來。”第二天,部隊組織進攻時不幸中了鬼子埋伏,又沒打下來。
兩次失利,傷亡在所難免,衛生隊的擔子更重了。張立芳冒著炮火在陣地間穿梭,包扎、轉運傷員,目睹著戰友們流血犧牲。“有12團沒炮樓,有炮樓沒12團!”這句擲地有聲的戰斗口號,是張立芳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8月14日,日本即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了過來。“我們一定要在今天打下來!不然過了12點就停戰了!”部隊總結了前兩次的經驗,調整了戰術,于夜幕掩護下再次發起強攻。
“當天晚上,打進去了,鬼子也投降了!”張立芳老人講述時,語氣中仍帶著當年的激動。炮樓被攻克,殘余的敵人選擇了投降。他作為一名衛生兵,在這場戰斗中經受了戰火的洗禮,也見證了侵略者的最終敗亡。
從抗日戰爭的血火硝煙中走來,張立芳又投身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經歷了孟良崮、開封等大小數十場戰役。在許昌戰役中他與連長、文書三人智擒日軍一個全副武裝的連隊,在開封戰役中他帶病參戰、耳聾負傷仍堅持救護并拿起武器戰斗。他榮獲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以及四等功四次,被評為“戰斗模范”。
采訪結束時,張立芳老人堅持把我們送到門口。他站在門邊,臉上帶著笑容,向我們揮手告別。胸前佩戴的勛章,在陽光下閃耀著樸實而堅定的光芒。
(大眾新聞記者 劉宸 李欽鑫 高廣超 石少汛 王培珂 編輯 劉憲偉 設計 呂文佳 實習生 周藝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