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醬鹵第一股”煌上煌(002695)宣布以4.947億元收購“全品類凍干大師”立興食品51%的股權,較標的公司凈資產溢價250%。
這一高調收購的背后,是煌上煌業績持續下滑的尷尬現實——2025年上半年,煌上煌營收9.84億元,同比下降7.19%,關店762家,閉店率超20%,營收表現和門店覆蓋率遠不及鹵味賽道其他對手。
煌上煌急需找到新的增長點,而凍干技術被寄予厚望,此舉能扭轉其業績頹勢嗎?

被收購方給出較高業績承諾
8月12日,煌上煌披露收購公告,公司與立興食品股東林解本、王永和、郭樹松、趙志堅、林建清、晟興投資和眾立投資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受讓上述股東持有的立興食品合計51%的股權,交易總價約為4.947億元。交易完成后,立興食品將成為煌上煌控股子公司,納入上市公司體系。
對于此次收購,煌上煌表示,是基于近年來國內消費市場呈現多元化格局,“健康+便捷+情緒價值”將逐步引領市場驅動邏輯,為不斷拓寬新興消費場景、豐富公司產品矩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從而進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加快實現公司提出的發展戰略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6月末,立興食品合并歸母凈資產為2.77億元,評估機構給出評估價值9.78億元,增值率達252.58%。最終協商后確認標的公司100%股份的估值為9.7億元,增值率約250%。
對于遠超市值的收購價格,林解本等五位股東做出業績承諾——標的公司2025—2027年扣非凈利潤分別不低于7500萬元、8900萬元、1億元,即累計實現的凈利潤為2.64億元,平均每年扣非凈利潤不低于8800萬元。若未達成業績承諾,需進行業績補償。根據立興食品財報,其2024年的扣非凈利潤為4221.75萬元。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煌上煌總營收9.84億元,凈利潤為7691.99萬元;立興食品總營收2.51億元,凈利潤為4188.30萬元。
若收購成功,立興食品將納入合并報表范圍,預計能顯著增厚煌上煌的業績。
為何是凍干?
公開資料顯示,立興食品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集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分銷推廣于一體的專業食品制造企業,堅持OEM(代工生產)和自有品牌建設雙軌并進的發展模式。其產品涵蓋水果、蔬菜、速食方便食品、咖啡、茶、高端飲品、乳制品、巧克力、嬰童食品及植物萃取粉和濃縮液等眾多系列,被譽為“全品類凍干大師”。作為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凍干食品工作委員會會長單位,立興食品還牽頭起草了多項凍干食品標準。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立興食品的產能規模及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前列,目前已建成37條凍干生產線,配備的凍干爐設備總占地8000平方米,年產各種凍干產品近6000噸、植物萃取粉及濃縮液近10000噸。
業界人士介紹,凍干技術是在零下38℃左右低溫環境下,利用升華脫水原理最大限度保留食材營養成分的一種物理加工過程。該技術除了應用于凍干零食,還適用于健康食品、藥食同源、醫藥領域、預制菜、寵物食品等多元化使用場景。凍干產品廣闊的消費群體,可與煌上煌目前相對集中于喜愛傳統美食的消費群體形成互補;蜕匣鸵嘣诠嬷斜硎,未來可能利用凍干技術開發鹵味新品,如凍干鴨湯、鎖鮮蔬菜包等創新產品。
根據第三方數據機構Mordor Intelligence預測,2023年全球凍干食品市場規模為29.8億美元,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可達52億美元,2024—2030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8.35%。
不過,在食品行業,技術從來不是萬能解藥。絕味食品靠規模取勝,周黑鴨以品牌見長,煌上煌要想重新“煌”起來,光靠凍干技術是遠遠不夠的。
提供海外市場的可能
值得關注的是,立興食品的客戶群體除了包括三只松鼠、良品鋪子、好想來、茶顏悅色、徐福記、瑞幸、伊利等國內知名品牌,還包括瑪氏、安利、沃爾瑪、亞航等知名海外企業。公司擁有成熟的海外供應鏈體系、報關流程與合規經驗。
作為從江西南昌走出來的鹵味傳奇,煌上煌業務核心長期聚焦國內消費場景——從華東、華南等傳統優勢區域,逐步向華北、西南等下沉市場滲透,產品銷售以線下門店直營與加盟、商超專柜、電商平臺(天貓、京東、抖音等)為主,營收來源中海外市場占比幾乎可忽略不計,尚未形成明確的海外業務板塊與運營團隊。

在海外市場的拓展布局中,不少同行競爭對手已然跑在前列——絕味食品早在2017年便已啟動海外戰略,以加拿大、新加坡等華人聚集區為核心,通過線下門店+跨境電商雙渠道滲透;周黑鴨則將海外擴張列為重要戰略,其海外布局以東南亞為核心,已通過貿易合作形式進入馬來西亞等市場(如在當地超市上架產品),并計劃開發適配當地口味的真空包裝產品,是“中式鹵味出海”的探索性品牌之一。
對此,今年5月,煌上煌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已關注到海外華人群體在飲食消費領域的增長潛力,并已注意到部分同業的國際化嘗試。未來將持續評估包括海外市場在內的戰略拓展機會,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國際化路徑”。
但在國內市場基本盤未穩的情況下,關于布局海外市場的考卷,還需煌上煌耐心作答。
多番嘗試暴露戰略焦慮
此次收購,已是煌上煌近一年來第二次對零食賽道的嘗試。
去年12月,煌上煌就曾謀劃過收購廣東展翠食品,但半個月后又宣布終止,原因是“與交易標的的控股股東之間無法就收購所涉及的相關條款最終達成一致”。
此前,煌上煌曾在2015年和2023年合計斥資近1.9億元實現對真真老老的控股,后者主營粽子生產與銷售。然而真真老老的業績在2021年起開始顯露疲態,2021年至2024年以及今年上半年,公司米制品收入僅在2023年實現同比增長,其余報告期內均呈現同比下滑態勢。

對其他賽道的多番嘗試,暴露了煌上煌在主業增長乏力下的戰略焦慮。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煌上煌正面臨困局,當業績天花板來臨時,確實需要通過多品牌運營、多品類布局、多場景開拓、多渠道拓展以及多消費人群的布局,以增強綜合實力,實現業績、利潤與股價協同增長。
“但此次收購的立興食品體量有限,未來對煌上煌業績的支撐較為有限,難以稱得上‘強強聯合’!敝斓づ畋硎尽
盡管國信證券等機構在8月14日對煌上煌給出了“增持”評級,但市場似乎并不看好煌上煌這次的收購舉措。公司發布收購計劃后,8月12日開盤,煌上煌股價一字跌停。截至8月14日收盤,三天時間股價累計下跌17.57%,換手率累計達20.10%。
煌上煌表示,本次交易的資金來源于公司自有資金或自籌資金,不會影響公司正常的經營活動。
不過,這場收購最終能否成功,關鍵還是要看市場對煌上煌“用凍干技術開發鹵味新品”的反饋。如果凍干技術能有效提升鹵味產品的便攜性和保質期,同時不影響口感,煌上煌或許能在預制菜和海外市場找到突破口;但如果產品表現平平,高溢價收購反而可能成為拖累,進一步侵蝕公司利潤。
這一切,尚待時間檢驗。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石瀟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