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報的使命就是動員人民起來抗戰,發表一切有益于抗戰的言論”。1939年1月1日,大眾日報在八百里沂蒙創刊,發刊詞中這樣寫道。
戰爭年代,大眾日報將這一磅礴宣言貫徹到底,一篇篇社論和文章,就是打擊敵人的一發發炮彈,578位烈士用鮮血染成的“大眾紅”,是世界新聞史上少有的史詩級篇章。正如大眾日報首任總編輯匡亞明在創刊七周年時所說:“大眾日報的歷史和山東人民抗戰史分不開,它是山東人民英勇抗戰的史詩,也是山東人民艱苦抗戰的縮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對大眾報人而言,既是莊嚴的時代使命,也是對自身光榮歷史與辦報初心的回望與傳承。8月6日起,大眾日報推出“紙上硝煙·一張報紙的抗戰”系列報道,講述一張報紙的抗戰,也講述一張報紙記載的抗戰,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

1939年8月1日,在東平、汶上一帶活動的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得悉,日軍第三十二師團以步兵、炮兵及偽軍各一部共400余人,由長田敏江率領,從汶上縣城出動,向梁山地區進犯,對魯西進行“掃蕩”。
8月2日上午,日軍到達梁山南麓前集莊附近。敵孤軍深入,距鄆城、汶上、東平、壽張等據點均有50余里,難以策應求援。政委羅榮桓在作戰地圖前看了又看,與代師長陳光商定后,大手一揮:“干掉它,送禮來了,不收不好。”
日軍排成兩路縱隊前進,一人高舉太陽旗開路,步兵槍上刺刀緊跟,后邊是騎兵,一律手持明晃晃的戰刀,騎兵后面是大炮,足足有三四十匹大洋馬拉著這些大家伙滾滾向前,步兵殿后。
師部先安排幾個班的戰士著便裝,埋伏在敵人行進路線上的高粱地里,不斷朝敵人的行軍大隊打冷槍。開始敵人如臨大敵,后來覺得不過如此,就放松警惕了。敵軍走到東平湖邊,天氣炎熱,竟然都脫下衣服下湖洗澡了,攜帶的三門大炮就晾在岸邊,拉大炮的幾十匹大洋馬通通下了馬鞍在吃草。
隨著我軍部署到位,一一五師特務營從側背襲擊,殲其一部。當晚,獨立旅第一團三營的兩個連占領獨山村制高點,與敵激戰,殲敵大部,殘敵向汶上逃竄。

1939年,大眾日報刊發報道《魯西我軍偉大勝利》。
8月28日,尚在艱難的反“掃蕩”中的《大眾日報》石印報報道了這次戰況:“泰西、東平、汶上之敵四百余,前日遭我八路軍東進支隊某部伏擊,激戰四小時,殲敵大半,只少數逃散,繳獲大炮三門,輕機槍二十挺,步槍二百余支,無線電三架,其他軍用品甚多,并生俘日兵二十余名。又在壽張與敵汽車十余輛遭遇,當毀敵汽車七輛,斃敵六十余,獲輕機槍一挺,步槍二十余支,炮彈二百余箱,及其他軍用品無算。”
此戰創造了兵力與日軍相等,裝備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全殲日軍一個大隊的模范戰例。
1942年,作為建軍十五周年的禮物,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政治部編輯出版了《血戰敵后的一一五師》一書,羅榮桓為該書作序,這樣提到梁山殲滅戰:“廣陽、午城、井溝的連戰皆勝,汾離公路的三戰三捷,樊壩、梁山的誘圍聚殲,泰西陸房的頑強突圍,白彥、天寶山的反復爭奪,抱犢崮、沂蒙山的粉碎‘掃蕩’,都顯出我師英勇戰績,而且在晉冀魯豫的遼闊平原上,創造了自己沒有過的經驗。”
他特別提道:“由于我師這些成就,曾迫使著敵人不能自控地作出愚蠢的怒吼,要求我約定會戰,要挾我退還重炮,用雪仇的口吻宣泄出士氣的頹喪,但終于不能不承認我卓絕的戰斗精神,而專門印發《對陳光部作戰研究》,這是敵人感到難于忍受的痛苦和自供。”

敵人愚蠢地“要挾我退還重炮”,就是發生在梁山殲滅戰后的故事。
戰斗剛剛結束,一一五師的《戰士報》請求作戰參謀何參謀講講戰斗經過。何參謀講完了作戰經過,因大家對三門大炮甚感興趣,何參謀又特別講了我軍如何處理繳獲的三門大炮。
怎么處理?當時有三種意見:有人建議把三門大炮都毀掉,帶不走也不能給鬼子留下;反對的人覺得太可惜,主張把炮通通帶走,實際上帶走在當時是非常不現實的,一門炮用8匹戰馬才拉得動,雖然繳獲了50匹戰馬,但多半負傷,不堪重負,另外會使用大炮的人稀少,敵后游擊戰帶著這個累贅,行軍作戰十分不方便;第三種主張是把大炮就地沉入東平湖里,將來大反攻用得著時再打撈上來。最終,第三種意見被采納,夜深人靜時分,便把大炮拆開,化整為零,讓它們在湖水中消失了。
戰斗結束才不過三天,敵人先是放出話來,叫囂還炮,否則就報復。接著專為找炮,先后出動了5000人,帶著100多輛坦克車和裝甲車,實行報復性“掃蕩”,到處搜尋那三門大炮,所到之處,青紗帳成排成片被毀,直至到東平湖里挖了好幾天,把殘缺不全的大炮找到才收兵。
(于岸青,大眾日報高級記者,大眾日報社史陳列館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