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省份60歲以上人口突破2400萬,占比達24.62%時,老齡化已不僅是社會命題,更成為重塑經濟格局的核心變量。山東作為全國老年人口大省,正經歷從“生存型養老”向“品質型享老”的深刻轉型,這場轉型不僅重構著銀發經濟的價值鏈條,更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響應的雙重驅動下,釋放出萬億級市場的新動能。
人口結構倒逼下的市場擴容
人口數據背后暗藏著巨大的經濟潛力。山東省老年產業協會會長白玉光認為,“2400萬老年人口+24%老齡化率”現狀,既指向嚴峻的社會挑戰,更凸顯消費市場的藍海機遇。從經濟學視角看,銀發群體已從傳統認知中的“純消耗群體”轉變為“消費生力軍”,其消費結構正從醫療護理等剛性支出,向文化旅游、智能設備、品質養老等升級型消費跨越,這種轉變正在重塑區域經濟的增長曲線。
當前山東銀發市場呈現出典型的“供需錯配”特征:一方面是高齡失能老人帶來的15萬專業護理人員缺口,社區養老設施60%覆蓋率的供給短板;另一方面則是高端市場同質化競爭與普惠服務不足并存的結構性矛盾。
政策杠桿撬動市場活力
山東在銀發經濟領域的政策創新頗具樣本價值。“百家養老機構試住周”通過價格杠桿降低消費門檻,既實現了養老服務的體驗式營銷,又推動了行業服務標準的透明化;居家適老化改造補貼從“兜底保障”到“普惠共享”的政策升級,將政府補貼轉化為消費能力,直接激活了家庭適老化改造的萬億市場。數據顯示,濟南銀發消費大集近萬名參與者的積極響應,印證了政策紅利向市場活力的轉化效率。
這種“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的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經濟邏輯:政府通過補貼政策降低消費成本,刺激需求釋放;需求增長帶動企業加大供給,形成規模效應;規模效應反過來降低單位成本,使普惠服務成為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政策杠桿的精準使用至關重要,既避免了市場失靈,又防止了過度干預,為產業發展留出了充足空間。
產業轉型的雙輪驅動路徑
白玉光提出的智慧化滲透與產業融合兩大轉型方向,切中了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在智慧化領域,淄博博山區大辛社區的實踐證明,物聯網、AI技術在養老場景的應用,不僅能提升服務效率,更能創造“遠程照護”“健康預警”等新型服務形態,這種技術賦能正在重構養老服務的價值鏈,使“居家養老+智慧服務”成為可能。
產業融合則打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泰山景區的外骨骼機器人應用,將醫療康復、旅游體驗與科技產品創新深度融合,創造出“醫養康旅”的新業態。這種跨界融合打破了傳統產業邊界,形成了“1+1>2”的乘數效應,既延伸了醫療健康產業的服務鏈條,又提升了旅游產業的附加值,為區域經濟注入了新的增長極。從產業經濟學角度看,這種融合發展模式正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最優解,通過資源整合提高了經濟系統的整體效率。
可持續發展的破局之道
要實現銀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破解當前面臨的結構性難題。在產品供給端,需建立精準的市場細分機制,避免“一刀切”式的產品設計。調研顯示,不同收入水平、健康狀況的老年群體消費偏好差異顯著,中低收入群體更需要高性價比的基礎服務,而活力老人則追求品質化、個性化的消費體驗,這種差異要求企業建立精細化的產品矩陣。
在市場規范方面,需構建“消費安全網”。頻發的“坑老”騙局不僅損害老年人權益,更破壞市場信用體系。通過強化監管執法、建立行業標準、完善維權機制等組合措施,凈化市場環境,才能培育健康的消費生態。從長期看,市場信用的重建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個產業的運行效率。
從養老到享老的轉變,本質上是銀發經濟從“生存經濟”向“發展經濟”的升級。山東作為老年人口大省,其在銀發市場的探索實踐,正在為全國提供可復制的經驗。當2400萬老年人的品質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當智慧化與融合化的產業形態成熟完善,銀發經濟必將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穩定器與新引擎,在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中開辟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荊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