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大眾報業集團記者走進茌平,探尋山東民營經濟的標桿企業——信發集團踐行“美麗中國,生態信發”理念的實踐之路,解碼新時代山東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密碼。而其中最亮眼的篇章,莫過于以工業化思維重塑農業的創新實踐。
以工業化思維重構農業生產邏輯
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坐落于茌平區樂平鋪鎮小劉村,2000多畝的土地上,工業化的嚴謹與農業的生機碰撞出別樣火花。這里最大的突破,是用“工業化思維”重構農業生產邏輯——以市場化運作打破傳統壁壘,以標準化、規模化、科學化管理為核心,推動三產深度融合。

智能化大棚如整齊列隊的 “農業車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1600畝的高標準智能化櫻桃種植溫室、150畝的草莓種植玻璃溫室,勾勒出現代農業的圖景。步入大棚,紫紅色的櫻桃飽滿多汁,隨手采摘的草莓色澤鮮亮,每一顆果實都透著標準化培育的精致。
“早期發展高端農業,我們曾以荷蘭等國技術為鏡。” 信發集團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白東林坦言,“如今,通過與中東歐國家現代農業科教創新聯盟、山東農業大學等院校深度合作,匯聚全球農業頂尖智慧,搭建校政企聯合研發平臺,已斬獲十余項發明專利。有專家評價,曾經我們對標‘荷蘭標準’,如今‘信發技術’正成為新的標桿。”
草莓、櫻桃與鱸魚共生的生態循環體系,是產業園的 “綠色心臟”。108畝的現代化鱸魚養殖區里,15間養殖工坊、624個魚缸孕育著600多萬尾鱸魚,產量達傳統坑塘養殖的30倍。車間里,數字化智能控制系統精準調控,循環水、高密度、集約化、無污染的恒溫養殖模式,讓“畝產10萬斤、每斤售價約20元、每畝純收益超百萬元”成為現實。
這個充滿活力的園區,始于2022年。這一年,信發集團創始人張學信重返家鄉。“如何讓鄉親們富起來?” 一個念頭在他心中萌發:以 “工業反哺農業” 推動 “三產融合”。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與 “萬企興萬村” 行動,信發集團斥資50億元,以小劉新村為核心,輻射周邊十余自然村,建起這座現代農業產業園,開辟出 “工業反哺農業、工農融合發展” 的新路徑,樹立起現代設施農業的新標桿。
在這里,工業與農業的 “養分” 實現閉環流動:工業余熱、二氧化碳被輸送至農業園區,搖身變為 “綠色能源”;數字化、自動化、智慧化系統掌控全局,大棚自動開窗、卷簾、調溫、排風,水肥自動滴灌等11項智能管控精準高效。櫻桃樹枝與草莓剩余基質化作有機肥料,鱸魚糞便、魚鱗、內臟經加工發酵成為魚蛋白營養液,養殖廢水過濾后滋養櫻桃——三者物盡其用,魚果共生,構建起生態農業的 “體內循環”。
以工業實力筑牢農業升級根基
工業反哺農業的底氣,源于信發集團強勁的工業實力。集團堅持工農融合、生態循環,將工業資源轉化為農業發展的“助推器”:以固廢砌塊筑牢根基,以余熱廢氣調控溫濕度,以綠能發電實現自給,節能固碳的同時,彰顯工農業互通互促的巨大潛能。

探訪完農業產業園,記者走進信發工業園區,首見的便是投資14億元的火車智能卸煤系統。全自動雙翻翻車機高效作業,納米級干霧抑塵、負壓收塵技術全程護航,煤炭落入30米深的地下輸煤皮帶,直抵燃煤系統或全封閉式儲煤棚,全程零揚塵。以此為基礎,集團針對氧化鋁粉、石子、石油焦、蘭炭等不同物料,創新設計全自動無塵裝卸系統,既提效又治污,盡顯工業化的精細。
信發集團始終以“理念國際化、產業高端化”為指引,對標國際一流,引進先進技術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向高端化、智能化跨越。目前,其在發電、氧化鋁、電解鋁、化工、環保建材等10個領域穩居世界同行業領先地位,市場競爭力強勁。30萬千瓦以下能效偏低機組全面關停,9臺66萬千瓦高效超超臨界機組拔地而起;投資18億元將水冷改為間冷,建成全球最大間冷塔與全自動無人值守水處理車間,節水率高達97%;鋁合金棒項目采用世界最先進的挪威海德魯生產線——全球8條,信發獨占7條,不足百人的團隊,年產值達200億元。
集團升級改造氧化鋁、電解鋁、碳素等項目的除塵環保設施,實現全產業鏈超低排放;更通過先進設備與工藝,讓工業固廢煥發新生:粉煤灰變身為石膏板,煤渣燒結成環保磚塊。去年,工業固廢轉化率達99.2%,相當于少占填埋用地300畝,僅循環經濟一項,年節約資金超百億元——這份工業 “答卷”,為農業生態循環提供了堅實后盾。
以循環思維釋放工農融合紅利
中國工程院院士聞雪友、清華大學教授毛健雄等專家高度評價:信發模式的核心突破,在于打通了工農業循環的“任督二脈”。
以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例:電廠余熱為智能大棚恒溫系統供能,工業二氧化碳提純后注入種植區提升光合效率,農業廢棄物則轉化為生物質燃料反哺工業。融合的效益顯而易見:草莓年產量翻倍,鱸魚養殖密度達傳統工廠化養殖的6倍,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較行業均值高出27個百分點。正如張學信常說的 “修路要修好銜接處”,信發集團讓工業與農業從“生態沃土”到“綠色工廠”實現循環經濟“無縫銜接”。

最真切的幸福,寫在鄉親們的笑臉上。產業園的土地來自舊村改造與新社區建設,集團每畝地年支付租金1450元。通過產村融合、園村共建,農民過上了“五金” 生活:土地流轉得“租金”、集體入股分“股金”、園內務工掙“薪金”、七十高齡享“貼金”、評優樹先獲“獎金”。不僅如此,集團連續5年為茌平50萬農民承擔合作醫療費用,捐建1所醫院、5所中小學,投資5億元建設“百年不過時”的高級中學,捐建黨員教育基地 “馬周紀念館”,累計投入社會公益超30億元——農業工業化的紅利,正普惠每一個家庭。
工業上,信發集團構建“原料—產品—副產品—再生資源” 的閉環模式,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農業上,“工業反哺農業” 形成全鏈條發展格局,實現環境、經濟、社會效益 “三方共贏”。“美麗中國,生態信發” 絕非空談,其 “國際化標準、精細化生產、人性化管理、高端化產業” 的“四化” 理念,正是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的寫照,而農業工業化的實踐,則是其中最動人的注腳。
2024年,擁有2萬名職工的信發集團,實現主營收入3029億元,利稅328億元,上交稅金127億元。作為國家第一批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 試點企業、“國家級生態型循環鋁工業示范基地”、國家資源綜合利用 “雙百工程” 骨干企業,信發集團正以 “走在前、當引領、作標桿” 為目標,奮力將傳統產業做精做尖,讓基礎產業達至極致。扎根聊城革命老區,業務輻射全國的信發集團,必將在農業工業化的道路上持續領跑,在打造工農融合標桿、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企業的征程中,書寫更輝煌的篇章。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