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工行德州分行流動銀行車入園進鄉村“面對面”服務。 |
截至6月末,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和綠色貸款分別增長13.3%和8%,科技型企業貸款突破62億元,覆蓋330余家企業…… ◆導報記者 杜楊 通訊員 宋開峰
工行德州分行的年中答卷,是金融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縮影。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上半年該行實現本外幣、人民幣貸款增量“雙超”52億元,貸款余額高達675億元,成為全市首家跨越500億大關的國有大行。截至6月末,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和綠色貸款分別增長13.3%和8%,科技型企業貸款突破62億元,覆蓋330余家企業……這些數字背后,是工行德州分行以金融“硬實力”賦能實體經濟、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提高站位, 當好服務“領頭雁” 工行德州分行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與人民性,激發金融服務先鋒力量,凝聚干事創業的磅礴之力。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工行德州分行始終將服務重大國家戰略與區域產業規劃作為信貸投放“主航道”,科學制定公司信貸投融資規劃,推動融資靠前、加力、均衡投放,為全市經濟穩健向好、進中提質貢獻力量。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該行全力服務區域發展,積極助力京津冀協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噸半糧”示范區建設等戰略實施,加大對“兩重一薄”的信貸投放。公司信貸投融資規劃成效顯著,6月末公司貸款余額超305億元,貸款總量領跑同業。 此外,該行全力支持工業經濟“頭號工程”,制造業貸款近130億元,余額與增量均居德州同業第一;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前6個月投放項目貸款近24億元;服務民營企業,民營貸款較年初凈增17億元;投放全省系統首筆縣域金融化債貸款7000萬元,紓解信用風險;加大對房地產“白名單”項目支持力度,6月末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近14億元,促進了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 精準滴灌, 注入發展“強心劑” “從業務提交到審批放款僅用一周,8.8億元貸款讓我們的風電項目建設按下了‘加速鍵’!钡轮菽承履茉雌髽I負責人的感慨,道出了工行德州分行服務重點項目的效率與溫度。該企業風電項目急需資金時,工行迅速啟動重點項目綠色通道,由分管行長牽頭成立服務專班,分支行高效聯動,一周內完成全流程審批,為項目建設注入“強心劑”。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該行找準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著力點,扎實推進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聚焦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六大”賽道,深入開展“芯火”行動,加大對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的支持,系統提升金融供給能力。 該行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結合德州“新型工業化強市”“特色體育名城”建設規劃,動態更新重點項目清單。通過“一項目一方案一團隊”機制,實時破解融資堵點,確保資金“跟得上、投得準、見效快”,為產業集群注入了“穩定器”和“壓艙石”力量。截至6月末,投向制造業的貸款較年初新增20億元,實現余額、增量可比同業“雙第一”,為區域制造業集群發展筑牢根基。此外,該行積極參與山東坤河旅游項目、華能德州發電項目及骨干河道治理,累計發放融資近6億元,以金融力量護航基礎設施與民生工程。 “普惠服務的下沉同樣關鍵。”該行普惠金融部負責人向經濟導報記者介紹,工行德州分行建立“敢貸愿貸能貸會貸”機制,深入縣域、園區開展“掃街式營銷”,送政策上門。截至6月末,普惠貸款較年初新增16億元,客戶新增1900戶,同比多增超800戶。在鄉村振興領域,涉農貸款余額超200億元。 數字賦能, 打造服務“新引擎” 面對市場變化,工行德州分行專注產品創新,針對產業集群痛點,推出線上標準化產品矩陣,如“小微e貸”“園區e貸”“產業e貸”,利用大數據風控實現“秒批秒貸”,有效滿足企業多元化融資需求。這些創新產品如同“毛細血管”,滲透到德州各大產業園區的每個環節。截至6月末,“園區e貸”和“產業e貸”已覆蓋全市2個國家級園區、11個省級園區,為40家企業投放貸款近9000萬元。 “以前辦貸款跑斷腿,現在工行送服務上門,兩天搞定,真是‘融’到心坎里!睂幗蚩h健身器材產業園負責人陳總為300萬元周轉資金發愁時,工行寧津支行客戶經理主動上門,推薦“產業e貸”。從整理資料到資金到賬僅用兩天。新生產線啟動后,跨境訂單如期趕工。 類似的故事在武城縣暖通空調產業園重現:50萬元“產業e貸”助力某企業新型節能風機下線,搶在供暖季前占市場先機;夏津縣新型紡織園區,490萬元貸款推動無水染整設備試生產,產品附加值提升30%;樂陵市調味品產業園,50萬元資金助力完成無菌灌裝線改造,企業年產能增長15%。普惠金融活水,正讓德州產業集群“鋼花飛濺”“紗線穿梭”,綻放強勁動能。 當前,在產業集群的脈動中,工行德州分行正以金融活水,激活每一條產業鏈,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未來,工行德州分行將繼續以黨建為引領,堅守主責主業,深入貫徹總行“五化”轉型和省行“雙357”戰略,緊密圍繞德州市產業發展戰略部署,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優化服務模式,為激活區域產業集群發展動能貢獻更多“工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