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濟陽仁風鎮,人們首先想到的多是“仁風西瓜”。近幾年來,仁風鎮以富硒西瓜打頭陣,圍繞富硒農產品做文章,極大豐富了特色農產品的生產。與此同時,在王沙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和第一書記派出企業——華能濟南黃臺發電有限公司的針對性幫扶下,仁風鎮充分利用華能集團帶來的第二產業技術優勢,更有針對性地向富硒農產品產業上下游延伸,持續擦亮“富硒西瓜”和“鼓子秧歌”兩張名片,為當地鄉村振興事業走出一條“富硒”路。
富硒農產品初具規模
8月15日,經濟導報記者來到濟陽仁風鎮王沙村等地走訪,發現村駐地附近的農家院落多是規劃有序,主次街道全部硬化亮化,分類垃圾桶定點擺放、規范整齊。
這嶄新的面貌不僅出現在王沙村。經濟導報記者又先后走訪了仁風鎮肖家村、翟家村等地,發現這些村居面貌早已煥然一新。
煥然一新面貌的背后,是鄉村產業的支撐。如上所述,仁風鎮自古有“西瓜之鄉”美譽;2003年,仁風鎮再次突破技術瓶頸,研發出“西瓜富硒技術”。仁風的“富硒西瓜”兼具抗氧化、增強免疫力等功效,單價較普通西瓜翻三倍;而且在技術突破與品牌塑造的雙重驅動下,仁風鎮的富硒西瓜產業已形成完整生態鏈:全鎮發展4000個富硒西瓜大棚,年產值達6億元,戶均增收2.8萬元。
有趣的是,受“富硒西瓜”的啟發,仁風鎮的富硒農產品矩陣也是初具規模。在翟家村,村委委員翟軍創新性的通過富硒水溶肥,結合小麥良種,種植出了“富硒小麥”,“一方面小麥的硒含量高了,另一方面它的產量也有明顯提高,一畝地能增產50-60斤,每畝效益能增加150-200塊錢。”翟軍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除了“富硒小麥”,幾年間,仁風鎮將富硒技術延伸至甜瓜、西紅柿、蘋果、山楂、包金梨、葡萄等10余種農產品種植中,還通過飼喂純天然的高硒牧草等方式,生產出了富硒羊肉,可以說仁風的富硒農產品生產已然初具規模。
富硒農業迎來“二產”賦能
如上所述,仁風的富硒農業已然初具規模。但農村的產業建設永無止境,仁風鎮在鄉村振興路上,迎來了外力相助。仁風鎮王沙村迎來的,就是華能濟南黃臺發電有限公司的定點幫扶。據了解,從2021年起,該公司就開始與王沙村有效銜接,歷任駐村第一書記都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作風,與王沙村的黨員群眾成為朋友,逐漸掌握了村情村況、風土人情、群眾期盼,搞清了制約村莊發展的原因。
駐王沙村現任第一書記張金橋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他注意到每年“富硒西瓜”收獲后,會產生廢棄西瓜秧約4000余噸,除此之外,仁風鎮還種植小麥、玉米,每年同樣會產生大量秸稈。秸稈瓜秧該如何處理?張金橋想到了華能濟南黃臺發電有限公司位于回河街道的電廠,長期需要秸稈及西瓜秧等生物質燃料。于是,他馬上聯系了后方單位——華能濟南黃臺發電有限公司,開展秸稈及西瓜秧回收聯合共建項目。
據張金橋分析,仁風鎮距離華能濟陽生物質電廠僅38公里,有地域距離的天然優勢且電廠方有長期需求;通過回收處理瓜秧秸稈,可以減少污染保護環境,改善鄉村面貌;而且瓜秧秸稈的收儲工作強度不大,適合現有公益崗人員及其它身體條件允許的在村中老年人員從事這項工作,可以增加收入,瓜秧秸稈回收后售賣給華能濟陽生物質電廠,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2024年,我們嘗試回收利用瓜秧約1000噸,為種植戶增收約17萬元;相關電廠也表示有需求,證明項目可行且有潛力可挖。”他表示。
張金橋認為,瓜秧秸稈回收發電方案,對于促進管理與服務,協調農民與土地、集體經營與個人經營等多重關系都有利,同時也符合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
延鏈!鄉村振興進行時
如上所述,“富硒西瓜”和“鼓子秧歌”是仁風鎮的兩張名片。鄉村振興路上的仁風鎮,已經開始了相關的產業延伸。

翟軍的富硒面粉加工廠
在翟家村,翟軍帶經濟導報記者參觀了合作社辦的富硒面粉加工廠。據了解,未來幾年,仁風鎮計劃投資2000余萬元,引進或培育3-5家富硒面粉加工廠、富硒饅頭廠等富硒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打造以小麥為主的富硒糧食品牌,生產以饅頭、花卷、掛面為主的富硒面食,延伸富硒糧食產業鏈條。
在肖家村,經濟導報記者參觀了當地的肖家燒餅合作社,該合作社豐富了農村集體經濟產業,可以帶領村民創業致富,肖家村黨支部書記李光文更是現場“帶貨”,希望將肖家燒餅推廣到千家萬戶。
除了鄉村產業振興外,江家村提出“不僅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該村創新村莊紅白事管理模式,統一采購紅白事所需物品,遇到紅白事時,本村村民共享物品,保證質量的同時,每次紅白事成本比原來降低2000到3000元。
就在7月份,仁風鎮第一書記聯盟邀請了濟南市戲曲曲藝中心呂劇部,帶來了一場公益演出。該聯盟代表表示:“跨村聯建整合資源,輸送優質文化服務,成為激活鄉村內生動力、凝聚振興合力的關鍵舉措。”此外,在產業惠農之余,文化惠農平臺也在持續搭建,傳統藝術也已成為滋養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