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靠一包紅袋瓜子成為“瓜子大王”的洽洽食品(002557.SZ),如今正面臨增長困境。最新公布的半年報顯示,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幅下滑73.68%,創下自上市以來的最大中期凈利潤跌幅。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洽洽食品利潤大幅下滑的背后,存在原料成本上漲、毛利率驟降、渠道結構調整等問題。與此同時,洽洽食品今年推出瓜子仁冰激凌、魔芋產品,試圖拓寬多元化布局的邊界,以尋找新增長點。
歸母凈利潤下滑超七成
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洽洽食品實現營收27.52億元,同比下降5.05%;歸母凈利潤為8864.16萬元,同比下降73.68%;扣非后歸母凈利潤4309萬元,同比下降84.77%。
實際上,這種下滑態勢自2024年第四季度就已顯現,當季公司歸母凈利潤2.23億元,同比下滑24.79%。進入2025年,公司仍延續下滑態勢,一季度歸母凈利潤7724.78萬元,同比下跌67.88%。
其中,作為洽洽食品的支柱業務板塊,葵花子業務已顯露增長疲態。今年上半年,葵花子業務營收17.72億元,同比下降4.45%,占總收入的64.39%。盡管洽洽食品曾推出臭味系列、茶系列等十余款創新口味,但未能在業績提升上有明顯作用。
對于業績下滑,洽洽食品表示,主要是由于原料采購價格上升,導致毛利率大幅下降。其中,葵花籽原料成本上升,主要由于在2024年9月下旬內蒙古區域葵花籽收獲期連續陰雨導致葵花籽的霉變率提升,符合公司質量標準的原料產量減少,原料價格上升。同時,公司巴旦木原料受供需關系影響、腰果原料受行業周期性及天氣的影響,采購價格均有所上漲。
實際上,原料價格上漲對洽洽食品而言并非新鮮事。早在2023年半年報,公司提到凈利潤下滑的原因之一便是受葵花籽原料成本上漲等原因的影響。此后“原料成本上漲”也多次被提及。
面對成本上漲,洽洽食品近幾年對葵花子產品進行多次提價。2018年對旗下香瓜子等八個品類提價6%到14.5%;2021年對葵花子系列產品提價8%到18%;2022年繼續對葵花子系列產品整體提價約3.8%。
在此之后,公司再未進行公開漲價。在業內看來,市場競爭激烈疊加消費者價格敏感的環境下,單純提價策略難以為繼。
從近年來的毛利率表現可以看出,漲價并未帶來明顯增益。財報顯示,2022年至2024年,洽洽食品毛利率分別為31.96%、26.75%和28.78%。盡管2024年較上年有所回升,但單季度數據已顯露下滑態勢,從第一季度的30.43%震蕩下滑至第四季度的28.78%。進入2025年,洽洽食品的毛利率出現斷崖式下跌,今年上半年毛利率驟降至20.31%,同比減少約8個百分點。
尋求第三增長曲線
除了成本問題,渠道結構調整也面臨難題。目前洽洽食品的主要銷售渠道仍為線下銷售,電商營收增長較慢且毛利率較低。
財報顯示,洽洽食品電商渠道的營收占總營收的16.38%,較上年增長24.79%,毛利率為15.75%。近三年來,洽洽食品的電商銷售的營收占比一直維持在10%左右,而洽洽食品的重要競爭對手三只松鼠的線上銷售的比例則接近7成。
近年來,隨著瓜子市場增長見頂,洽洽食品自2017年起向堅果品類拓展。隨著堅果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洽洽食品又開始尋找新的第三增長曲線。洽洽食品董事長陳先保曾在2024年度股東大會上透露:“未來的中短期策略還是聚焦在堅果、瓜子,同時第三大品類正在孵化中。”
近期,洽洽食品推出了與瓜子仁結合的冰淇淋產品在線上線下渠道銷售。經濟導報記者在淘寶洽洽食品官方旗艦店發現,公司所售60克規格的洽洽瓜子仁冰激凌,18袋券后價123.2元,折算單支6.84元。目前市面上果仁冰淇淋產品不少,如伊利、天琪、零度企鵝等都推出了該類產品,售價在2到5元/支,洽洽食品的價格優勢并不明顯。
除冰淇淋外,洽洽食品今年還試銷魔芋產品。此前,洽洽食品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今年6月份魔芋產品開始在海外試銷,目前反饋良好。未來,將在國內線上渠道和部分重點城市線下渠道陸續上架。
回望洽洽食品的多元化歷程,早在2008年就曾推出“怪味U”豆類零食、“咯吱脆”薯片等產品,并通過收購江蘇洽康食品進軍調味品市場。然而,這些嘗試的市場反響平平,今年上半年,其他產品營收占比僅為11.05%,未能扛起增長大旗。
對于下半年經營計劃,洽洽食品表示,拓展品類矩陣,升級產品體驗,優化渠道服務,實現業績提升;持續供應鏈優化與成本管控雙輪驅動,實現降本增效;深化組織變革,加大人才培養,優化激勵體系,激發組織活力。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楊佳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