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下干部邢西彬同志之子邢光將父親珍藏多年的革命史料,捐贈給沂蒙革命紀念館。這批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史料,生動再現了老區干部南征北戰的革命歷程,為研究沂蒙精神傳承提供了一手素材。
作為大眾日報創刊號排印的參與者,邢西彬與其他六十余位同志一起,在沂蒙山開啟了“筆墨即武器,印刷即戰場”的征程。
1939年1月1日,在沂蒙山區云頭峪村的山坳里,4000份紅色報頭的大眾日報創刊號悄然誕生。此前兩個月,遵照山東分局的指示,為籌建報紙而設的印刷所,從岸堤小峪莊搬遷到分局駐地王莊附近云頭峪村。該村分三個自然村——下莊、二莊、頂莊。這里地理環境和條件比較好,四面環山,山高谷深,有利于備戰和保密。
1938年底,根據上級指示,印刷所即改為大眾日報社印刷廠,同時要求工廠認真做好大眾日報創刊號排印的準備工作。為此,廠領導立即召開了全廠動員大會,廠長于一川和指導員郭克剛在大會上號召全體職工立即行動起來,全力以赴,克服一切困難,為迎接大眾日報的創刊做好準備工作。
當時,大家形成共識:大眾日報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動員群眾,教育群眾積極參加抗戰和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會后全廠上下一齊動手,在人力和物力上都作了充分準備。于一川、郭克剛把自己的勤務員邢西彬、郭文忠同志調到排字和機器上,充實了排印力量,其他的有關人員也作了相應的調整。
挑過大眾日報創刊號的扁擔
在物資上,總務股的負責同志對紙張油墨和其他原材料供應提供保證,并妥善解決了伙食問題。在排印上,排字組的同志把字架子、字盤子和其他用具整理得有條有理,組長張釗同志和刻字工人常仲霖同志把鉛坯和梨木板備好,以便刻制短缺的老五號字和標題字。常仲霖同志事先把馬民同志書寫的報頭“大眾日報”四個大字刻好。
機器組的同志也不甘落后,積極擦洗好機器,準備好各種工具。大家面臨的主要困難是機器需要大修,印報的這部機器是從濟南買來的舊機器,輥筒上有一道很大的裂縫,開始還能湊合著用,后來裂縫越用越大,必須大修,否則不能保證印好創刊號。工人們便把大輥筒從機器上卸下來,抬到兵工廠去修理,但兵工廠缺少有關設備,不能修理,只好抬回來自己想辦法。
辦法想了很多,可還是不行,大家都很著急,恐怕耽誤了印創刊號。在關鍵時刻,高志純到木工房里看到報版上的木板時得到啟發,便和組長李春松同志商量,用相應大小的4寸長、3寸寬、2寸厚左右的木條,一頭頂住輥筒大軸,另一頭頂住輥筒有裂縫的地方,把它固牢,經過反復調試終于成功了,印好創刊號有了可靠的保證。
當時,印刷廠的條件相當困難,只有一部老五號字,因無鑄字機,每個字要反復使用,有些字已磨平,印出后很不清楚,常用字也經常不足。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產生的許多新術語如“根據地”“反掃蕩”“游擊戰”等等,之前根本沒有,當時卻要經常使用,因而排版時經常缺字,沒有鑄字機,就靠翻字盒翻字。
翻字是一項很費力的工作,要先用小鐵勺在火爐上將鉛熔化,再將熔化了的鉛水徐徐倒入安置了字模的盒中,微冷后取出來鉛字,磨平字的尾部才可使用。一個小時翻不了幾十個字,有時還需兩三個人配合。
除了缺鉛字,排版用的其他材料也缺,如鉛條、花邊、鉛空等,當時同志們千方百計找代用品,如用小木板代替鉛條,小方木塊代替鉛空等。
印刷廠在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的同時,報社編輯部把創刊號的稿子發到了工廠。排字組的同志一齊動手,很快排好版,連同清樣送到了機器組。同志們認真仔細檢查了版樣,很快上好版,順利開印。當時,印刷廠只有一部手搖四開機,每次只能印兩版,整張報紙要反復印兩次,一、四版紅色,二、三版黑色。
大眾日報創刊號
開印后,每班要四個人,一個負責續紙,這是印刷機的主角。兩人輪換搖輪,一個照看油墨,并整理印出的報紙,每小時約印幾百份(單面)。時值寒冬,房內無取暖設備,有時排字工人凍得手拿不住字盒,只能用口中的氣呵呵手,然后再繼續工作。
在印刷過程中,因為是活版,有時出現跳字現象把版壓壞,這樣不得不停機換字,工人們得到排字房揀來壓壞的同樣字換上重新開印。為了補上停機換字的時間,眾人便加快印刷速度。
1939年1月1日凌晨五時許,4000份4開兩版紅色創刊號全部印刷完成!
報紙印好后,由交通員用扁擔挑到報社的發行部門,按各地的需要數目,分好打包捆扎,再由交通員分送各地交通站、分銷處,然后如火炬般分到各機關讀者手中。從發行部門到讀者這個過程也很復雜,經過許多波折,除了路上翻山過河的困難外,常需通過游擊區或敵占區,許多交通員因此而壯烈犧牲。在創刊后十年時間里,大眾日報社有578位同志獻出寶貴的生命,其中有17位記者犧牲在采訪一線,有468位是戰斗在發行第一線的交通員。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盧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