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了“‘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等六大重點行動,要提升包括模型基礎能力在內的8項基礎支撐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還提出強化政策法規保障,加大人工智能領域金融和財政支持力度,發展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完善風險分擔和投資退出機制。
如今的“人工智能熱”,很容易讓人想起近30年前的那場互聯網泡沫。在20世紀90年代的后半段,“互聯網”一如現在的“人工智能”,也是時髦的概念。尤其是在美國股市,投資者將大量財富投入價值被高估的高科技公司中,許多投機性公司卻賺不到一點利潤,白白浪費了大量投資。最后泡沫破裂,大量資本撤出,給行業留下一地雞毛。
“快進快出”僅僅是投機資本的負面效應之一。實際上在國外,人工智能領域已經受到投機資本的“侵蝕”,比如通過制造概念炒作推高估值,導致技術與商業價值脫節,再如投機資本集中涌入營銷等熱點賽道,導致人工智能基礎技術被人冷落。一些原本掌握先進技術的企業,也為了配合投機資本快速變現,將一些并不成熟的技術推向市場,造成重大損失。
《意見》提出“發展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完善風險分擔和投資退出機制”,實際上給出了一個明確信號:我們發展人工智能,要的就是腳踏實地的“耐心”。
一般來說,耐心資本以10年以上作為投資周期,相對于投機資本,耐心資本往往更支持原始技術突破。而且,人工智能研發具有高不確定性,耐心資本通過 “容忍失敗” 機制,降低了創新風險。此外,早有報告指出,耐心資本更注重技術應用的社會價值。這種“技術向善”的理念,與投機資本忽視倫理風險形成鮮明對比,更響應了《意見》中,對于“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倫理準則等,推進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相關立法工作”的要求。
總之,耐心資本通過構建創新生態、包容技術試錯,為人工智能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基因。至于“快進快出”的風險投資,自有完善的投資退出機制相制約。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