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知道,“微醺”的RIO(銳澳)還能為百潤股份(002568.SZ)抗多久的大旗。近幾年,銳澳母公司百潤股份業績經歷了從“宅經濟”紅利下的高光時刻到增長失速的轉變。
在銳澳增長趨緩的局面下,百潤股份將戰略重心轉向培育“第二增長曲線”,發展以威士忌為核心的烈酒業務。雖然烈酒業務已全面啟動,但尚未形成規模效應。2025年半年報顯示,以銳澳預調酒為代表的酒類產品銷量、產量都出現了兩位數下滑。
酒類產銷量兩位數下滑
8月26日晚間,百潤股份公布的2025年半年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百潤股份的營業總收入為14.89億元,同比下滑8.56%;歸母凈利潤3.89億元,同比下降3.32%;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3.56億元,同比下滑了9.04%。
從主營產品來看,占比88%的酒類產品營收為12.97億元,同比下滑9.35%;而在2024年展現出較強經營韌性的香料香精板塊,這半年也趨于乏力,營業收入比上年同期下滑3.91%至1.69億元,占總營收的12%。

銳澳作為國內預調雞尾酒市場的龍頭老大,曾憑借低酒精度、高顏值包裝和“微醺”概念,連續多年市占率第一,這也是百潤股份的絕對營收支柱。然而,近兩年來其增長勢頭急轉直下。

2025年半年報顯示,百潤股份酒類產品的銷量為1503.27萬箱,同比下滑12.68%;產量為1500.07萬箱,同比下滑11.45%,庫存量為107.16萬箱,同比下滑4.71%。
區域市場表現方面,其華北和華西市場面臨較大挑戰。華北市場營收2.31億元,同比下降21.43%;華西市場營收2.19億元,同比下降23.05%。
盡管酒類營收出現下滑,但百潤股份的經銷商數量仍有所增長。2025年半年報顯示,期內新增經銷商423家、減少223家,期末經銷商總數達2268家,較期初凈增200家。不過,經銷商凈增并未帶動營收增長,側面反映出渠道擴張的效率仍需提升。

銷售渠道方面,今年上半年,其線下渠道占比超89%,營收同比下降了9.63%;線上渠道占比約11%,營收同比小幅下降了0.57%。
在線上消費火爆的新零售模式下,銳澳的線上渠道營收占比長期低位徘徊。這一現象背后,是預調雞尾酒的品類特性與線上渠道特性錯配的必然結果:預調雞尾酒屬于“即時性、低單價、重物流”品類,消費者更傾向于線下即時購買(如便利店、商超),而線上渠道的物流成本、倉儲成本較高,且無法滿足“即時飲用”需求,導致線上滲透率難以提升。
押寶威士忌
為迎合年輕市場,白酒企業紛紛推出低度產品。銳澳卻反其道而行之,持續提高產品酒精度(從3度微醺系列逐步升級至12度花果香小酒),一方面試圖拓寬產品邊界、覆蓋對酒精度有更高需求的群體,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加度”形成差異化競爭。不過,這種與行業趨勢相反的策略能否奏效仍需市場檢驗。
8月5日,銳澳12度花果香小酒新品上市,有白桃櫻花、冰酒茉莉、金桂梅酒三種風味,其12度的酒精度創下了RIO產品度數新高,單瓶規格300ml售價29.9元。且12度的酒精度成為銳澳產品線的新高度,或為該公司對更高酒精度的預調酒產品的一次押注。

從2018年推出3度微醺系列開始,銳澳在不同時間節點逐步提高產品酒精度,最終形成了“358”產品矩陣,即3度的微醺系列、5度的清爽系列、8度的強爽系列。此次推12度小酒是繼強爽系列后又一次提高酒精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銳澳加度博出位的同時,白酒行業卻在集體降度競速低度酒賽道。
近段時間,五糧液29度產品“一見傾心”已經開啟預售;瀘州老窖宣布即將推出28度國窖1573,并計劃研發16度,甚至6度等更低度數的產品;酒鬼酒宣布已經進行了33度、28度、21度、18度等低度產品的準備工作。
在銳澳增長趨緩的局面下,百潤股份將戰略重心轉向培育“第二增長曲線”,發展以威士忌為核心的烈酒業務。百潤股份多次表示,烈酒業務是以“重點發展威士忌,占位高品質烈酒,成為中國本土威士忌行業龍頭”為戰略指引。

2024年底,百潤股份旗下的全國最大威士忌酒廠崍州蒸餾廠正式推出威士忌,上市短短半年多,已經推出了十幾個SKU(最小存貨單位)。2024年末,其推出的崍州、百利得兩大品牌限量1萬瓶,迅速售罄。

今年3月,崍州蒸餾廠又推出了百利得的流通款系列產品“百利得22” “百利得66”等,定價分別為99元起、219元起;6月,又推出了“崍州”單一麥芽威士忌系列,包含多個不同的桶陳風味。截至2025年6月,崍州蒸餾廠累計灌桶數量達到50萬桶,相比 2024 年底超40萬桶的灌桶數量有顯著增長,并計劃在未來4至5年內實現100萬桶原酒儲備。
在威士忌之前,崍州蒸餾廠2023年7月已經發布了“椒語”金酒和“嶺冽”伏特加兩個白色烈酒品牌。
盡管百潤股份未單獨披露崍州蒸餾廠的收入,但已將其烈酒業務(含威士忌、白色烈酒)納入酒類產品業務板塊。結合2025年上半年酒類產品收入、銷量、產量全面下滑的情況可推斷,目前,無論是其威士忌還是白色烈酒,雖在行業內已具備一定知名度,但仍處于市場導入期,尚未形成規模銷售,因此對其整體營收暫未起到顯著拉動作用。
百潤股份能否靠更高酒精度的酒產品打開更多市場空間,有待市場檢驗。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