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發布,文件明確了加快城市發展方式轉型和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被行業視為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
《意見》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可以說,在我國城鎮化率突破67%的背景下,《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城市發展從“規模競賽”轉向“質量博弈”。《意見》以“存量提質增效”為核心,本質上是對我國城市低效基建重復投資等模式的一次糾偏。
“世界級—國家級—區域性”,《意見》里部署的三級城市群培育清單,京津冀、長三角等第一梯隊將獲得更多制度創新試點權,分層設計既避免資源虹吸,又可以為縣域經濟突圍提供政策接口。
《意見》明確,系統推進“好房子”和完整社區建設。大力推進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設;科學制定實施城市更新專項規劃,一體化推進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城市環境,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
可以預見,一場房地產行業的深度分化行動即將到來。頭部房企需要在綠色建筑、智慧社區等領域加大投入,中小房企則需要轉向縣域完整社區代建服務,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城市基建的投資邏輯也有望獲得重構。《意見》明確,激活城市存量資源潛力,建立可持續的城市建設運營投融資體系,提升城市對外開放合作水平,傳統“鐵公基”將有望轉換成地下綜合管廊、智慧停車場等新型基建投資,“鋪攤子”式的城市擴張,轉向精細化的“練內功”。
而文化將成為城市DNA的重要肌理,老地名、老樹木、老建筑,都將在城市變遷中釋放價值,《意見》部署“活化利用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工業遺產,依托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結合實際開展文化展示、特色商業、休閑體驗等”,此舉將打破城市盲目擴張過程中“修舊不如建新”的困局。
一份重磅文件,開啟一個城市發展的新階段,與其說是對過去地方城市擴張粗放模式的清算,更像是對現代城市治理體系的新考驗。當然,激活城市“有機體”,還取決于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各地能否在制度創新與市場規律間找到精妙平衡。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