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膠東半島到沂蒙山腹地,再輾轉陜北高原到達延安
一條跨越上千公里的“黃金交通線”
從膠東半島到沂蒙山腹地,再輾轉陜北高原到達延安,80多年前,無數山東軍民前赴后繼,穿越烽火,秘密為抗戰籌金運金。
他們有的將金塊縫進子彈袋,有的偽裝成商販,有的甚至將金粉藏入頭發、鞋底和干糧中,一次次突破日偽軍的嚴密封鎖,用生命開辟出一條跨越上千公里的“黃金交通線”。
全面抗戰期間,通過這條“秘密戰線”,約13萬兩黃金被安全運抵山東分局和中共中央。直到21世紀初檔案解密,這段隱秘的歷史才被世人了解。
金農不說,戰士們不問,軍民用生命守住了這個秘密。“山東抗日根據地為了抗日的大局面,勒緊腰帶向中央輸送黃金,對我們黨領導的抗日戰爭作出的巨大貢獻,值得在抗戰歷史留下一筆記錄。”曾任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魯中工商局監察專員的孟英晚年回憶道。

虎口奪金:頭發絲里的秘密斗爭
烽火連天的抗戰年代,既有軍事上的鏖戰廝殺,也有經濟上的殊死斗爭。
全民族抗戰開始后,由于日寇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再加上皖南事變后國民政府停發經費,各抗日根據地的生存環境十分嚴峻,急需通貨購置彈藥、醫藥、糧食等。
1938年4月,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的黎玉前往延安向黨中央匯報工作時,親身感受到延安的財政緊張和拮據,提出山東有金礦、可向中央運送一些黃金。
黃金自古以來就是“硬通貨”!翱箲鹬酰湛芫投⑸狭诉@里的金礦!闭羞h市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理事、《招遠黃金志》主編張丕基說。
“寧失招遠城,勿失玲瓏礦!1939年2月27日,日軍侵占招遠縣城,隨后強占了玲瓏金礦,開始了瘋狂的掠奪式采挖。
在日寇控制的玲瓏金礦,一場虎口奪金的斗爭悄然展開。

日軍侵略時期的玲瓏金礦。
“像釘子一樣深深地鉆進金礦,扎下根,確保完成采金任務!1939年,膠東區職工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蘇繼光接受了一項重要任務。他來到招遠,化裝成普通工人,邊干活邊宣傳革命。
“玲瓏山啊夜沉沉,豺狼當道鬼吃人,進山如進閻王殿,出山如過鬼門關!边@首飽含血淚的民謠,道出了當時礦工們的悲慘命運。
八路軍敵后抗戰的事跡,讓礦工們看到了希望、堅定了斗爭決心。工人們逐漸組織起來,成為黨組織在敵礦深處的“眼睛”和“雙手”,想盡一切辦法“虎口奪金”。
礦工們巧妙地與敵人周旋:用外表相近的普通石頭調包金礦石,騙過日寇監工,將真礦石偽裝成“廢渣”運出;把細微金粉藏進棉襖夾絮、鞋底暗層、頭發絲里,甚至將高含金量的汞膏(1944年日寇開始增加混汞法提取黃金)悄悄塞進菜餅。
這樣的“秘密斗爭”,常常在日寇控制的玲瓏金礦上演。礦工們還化身情報“尖兵”,為外圍抗日武裝傳遞消息。
在黨組織統一領導和礦工情報的配合下,膠東主力部隊多次在沙埠村、小李家、張華山頭、槐樹莊、黃山館等運輸節點設伏,成功截獲日寇運金車隊,繳獲大量黃金和物資。
曾在玲瓏金礦任選礦課長的山本市朗回憶:“到了1944年下半年和1945年上半年,玲瓏礦區內外幾乎成了‘八路’的天下,連我的助手好朋友姜璇也是(地下黨員)……礦內只要集合隊伍,工人中的八路就出去送信,所以日軍每次出去掃蕩,總是遭伏擊!
正是由于這種強大合力,黃金得以突破重重封鎖,被源源不斷送出敵占區,成為支撐抗戰的經濟血脈。
奪金的同時,采金工作也在悄然展開。中共膠東特委(1938年12月改稱區委)1938年7月、1940年9月,相繼成立招遠采金管理委員會、靈山采金委員會(招遠當時主要有兩個采礦區,一是玲瓏、九曲一帶,二是蠶莊、靈山一帶)。同時,成立各級工會組織,領導當地人民開采金礦。
為了解決根據地嚴峻的經濟壓力,當時的魯中區也鼓勵當地農民去挖掘金礦(沂南縣銅井金礦)。工商局對所有的金農造冊登記,產出的金砂上交,由政府給予報酬,當時主要用糧食交換。
黃金礦石由大塊破成小塊,上碾子壓磨成粉,再用土辦法以水淘洗,淘出金砂留下。沒有機器設備,黃金的回收率不高,成色也不能保證。這種簡單的生產方式有一個好處,敵人一來,金農就散伙回家,什么東西都留不下,敵人啥也撈不著。
“在嚴酷惡劣的戰爭環境下,山東抗日根據地黃金礦業的發展,是中共山東黨組織領導根據地民眾發展經濟和開辟財源的一個重要體現!北本┦形h校(北京行政學院)黨史黨建教研部講師孫健偉表示。

血肉長城:391名烈士的守護
籌集黃金只是第一步。從膠東到沂蒙山,再輾轉到達延安有上千公里,途中還要越過犬牙交錯的敵占區和國民黨頑固派控制區,如何突破重重封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黃金送中央路中便于攜帶,可陸續妥送太行!2019年6月,招遠市黨史部門工作人員在中央檔案館查閱到一份解密的高等級電報。電報報頭寫有“集總來(指人譯)”字樣,其中“集總”是八路軍總部的簡稱;“指人譯”是軍事情報四個等級中的最高等級,譯電時,所有的密碼都記在指定人的頭腦中。
此電報是1943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北方局,發給山東分局同時轉給中央的。
黎玉的兒子黎小弟在其晚年曾問過他電臺密碼還記不記得,黎玉回道:“電臺密碼我一輩子也不可能忘,也絕對不能說。有些秘密寧可帶進棺材,也不能流露出來!敝钡礁赣H離世,黎小弟也沒聽他說過“黃金”二字。
2015年前后,孟英回憶時透露:“送金大多是和過路干部首長一起出發。押運黃金去延安,都是黎玉同志親自安排。派哪個部隊去送,誰負責指揮,走哪條路線,都由他親自決定!
“部隊集中后,將已經包裝成和子彈夾差不多大小的金包裝進子彈袋,用針線縫上,登記分發給戰士,每人攜帶五十兩左右。攜帶黃金的戰士并不知道自己帶的是黃金,帶隊干部只說是極為重要的物資!泵嫌⒃诨貞涗浿校枋隽诉\送過程。
位于濰坊昌邑的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記錄著一條用生命鋪就的“黃金交通線”。
“抗戰期間,山東黨組織為保證重要物資、文件情報以及部隊干部的順利過往,在昌邑、濰縣、壽光三縣北部創建了這條秘密交通線。”昌邑市干部教育中心教員李園園介紹。
昌邑抗日殉國烈士祠的紀念碑上,391名為保衛這一地區犧牲的烈士姓名一一在列。他們犧牲時正值青春年華,超過30歲的不多。
烈士祠管理員魏鐵良是這些抗日英烈的守陵人。10多年來,他向無數前來祭奠的人講述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抗戰故事。
“群眾同八路軍指戰員并肩作戰,抬擔架,送軍糧,救傷員,掩護干部、傳遞情報。鬼子‘掃蕩’期間,當地民兵切斷公路,炸毀橋梁,切斷電線,在鬼子的必經之路埋設地雷,圍困鬼子的據點!蔽鸿F良說,當時軍民一心,浴血奮戰,共御敵寇。
在山東抗日根據地,黨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人民群眾則以生命相護,因為他們堅信,只有共產黨才能真正救中國。

經濟戰線:沒有硝煙的抗戰
夏末的招遠,玲瓏選礦廠機械轟鳴。從地下采掘出來的金礦石,經過破碎、磨浮、壓濾等環節,變成精金礦粉,再經過冶煉,產出高純度的黃金。
與現代化選礦廠相隔數十米,便是1941年日寇建成的選礦廠舊址。這一木結構建筑,訴說著那段屈辱的歷史。
1945年8月23日,大眾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我第三路前線大軍占領華北第一大金礦》。至此,日軍撤出玲瓏金礦,華北第一大金礦完整回歸。
一座玲瓏礦,就是一部抗戰史。

泰安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博物館內陳列的招遠金礦石等文物。
抗戰勝利前夕,玲瓏武工隊多次與日寇談判。最終,日寇放棄將玲瓏金礦交給國民黨政府的想法,并被迫答應撤走時不破壞生產設施?箲饎倮,黨組織繼續使用該選礦廠生產黃金,為解放戰爭和新中國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記載,抗戰時期,膠東區運送黃金13萬兩至山東分局和黨中央。13萬兩黃金意味著什么?
山東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徐暢說,按照《陜甘寧邊區九年來財政收支報告》計算,13萬兩黃金約為陜甘寧邊區1943年財政收入的7倍。如果按照1942年濱海區的實際購買力折算成糧食的話,分別可購買5.99億斤小米、6.5億斤高粱、4.99億斤小麥。
13萬兩黃金,稱量出的不僅是其巨大的經濟價值,更是抗戰到底、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是黨群同心、軍民情深、團結奮斗的意志和力量。
山東軍民用最樸素的方式,通過一粒粒金砂、一克克黃金,鑄就了經濟戰線上的壯舉。他們不僅奇跡般地完成了黃金運輸任務,更守住了這條跨越八年的秘密戰線。
“中國共產黨領導山東軍民,一邊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一邊開展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為戰勝強敵提供了重要保障,為解放戰爭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建設探索了經驗!鄙綎|省委黨史研究院(山東省地方史志研究院)研究二處副處長、三級調研員張華表示。
。ù蟊娦侣動浾 修從濤 王雅潔 張錫坤 董卿 通訊員 尹曉文 劉桂君 參與采寫)

黝黑的試金石試出了什么
招遠羅山腳下,山東黃金玲瓏紅色教育基地展柜里有一塊黝黑的試金石。它表面粗糙,質地堅硬,曾是檢驗黃金純度的工具,如今則是那段不平凡歲月的歷史見證。
“將冶煉出來的黃金在試金石上劃出痕跡,與對金牌進行對比,憑肉眼就可以看出這塊黃金的純度成色。試金石和對金牌是當年的黃金測試工具?箲饡r期,當地軍民堅持秘密為黨中央籌集黃金!被毓ぷ魅藛T的介紹,將我們帶回那個烽火年代。
從招遠玲瓏山至沂蒙腹地,再一路向西抵達延安寶塔山,在敵人嚴密封鎖之下,山東軍民開辟出“黃金交通線”。
八十余年光陰流轉,試金石不僅能檢驗黃金的成色,更見證了共產黨人的信仰,見證了堅不可摧的黨群同心、軍民情深的力量。
13萬兩黃金背后,是無數驚心動魄的瞬間,是無名英雄的前赴后繼。
潛入虎穴,智取黃金。特派員蘇繼光化裝成普通工人,與礦工同吃同住,很快就將礦工們團結起來。那些沾滿汗水和智慧的金粉,最終匯成支援革命的經濟血液。
武裝奪金,以死護航。八路軍和民兵合力巧妙設伏,在招遠沙埠村、槐樹莊等地突襲日軍車隊。許多人至死不知運送何物,只知是“黨的囑托、重要物資”。
如數運金,分厘不差。開國少將賈若瑜后來回憶,1940年冬率兩個營密運3萬余兩黃金至山東分局,為已知最大批次;最小一批120兩2錢7分,由膠東區李耀文密運,送至山東分局財委會簽收。自巨至微,無一減損,無一遺失。
黃金籌集運輸,只是山東根據地經濟建設的一個縮影。在敵人的嚴密封鎖下,根據地創建北海銀行,發行“北海幣”,“以貨易貨”,實行減租減息,開展大生產運動。
經濟戰線上的斗爭,不僅需要勇氣,更需依靠群眾、問計于民。
在采訪中,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故事,面對大旱災荒,魯南專署專員于化琪虛心向群眾求教,采取禁止花生外運、榨油換糧的舉措,有效緩解了糧食危機。這種深入群眾、依靠群眾的做法,正是共產黨人克敵制勝的法寶。
這不是孤例。在山東、在冀魯豫,通過開展廣泛的民主民生運動,人民群眾政治、經濟、社會地位大翻身,真正成為根據地的主人。
群眾路線的貫徹,也讓山東成為華北抗戰的糧倉和兵庫。1945年的山東抗日根據地,糧食增產6億多斤,棉花種植面積發展到151.3萬余畝;兵工廠發展到25個,員工達5000余人;工廠88處,資金3000萬元。
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黨和軍隊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黨和軍隊扛在肩上。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任何強敵都無法擊破的力量之源。
試金石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它所象征的試金之志從未過時,它見證的偉大抗戰精神、沂蒙精神從未過時。
(大眾新聞記者 王雅潔 修從濤 張錫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