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濟寧市梁山縣梁山抗戰紀念館北側,矗立著三座石碑,“獨山抗日殲滅戰遺址”的碑文格外醒目。
當年,就在此地,八路軍115師伏擊日軍第32師團一部,以劣勢裝備全殲日軍一個精銳混成大隊,創造了平原游擊戰的典范。戰士奮勇殺敵,百姓舍身支援。這場載入史冊的戰斗,堪稱第115師抗戰歷程的縮影。
軍民情深!1938年挺進山東后,這支英雄部隊與山東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為山東抗戰立下不朽功勛。

獨山抗日殲滅戰遺址 梁山縣委宣傳部提供
首戰樊壩:給山東人民的“見面禮”
毛澤東同志曾這樣評價山東抗日根據地:“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
1937年10月,日軍入侵山東,微山湖、渤海灣、黃河兩岸烽火連天。在共產黨領導和號召下,山東各地工人走出廠礦、農民放下鋤頭、學生投筆從戎。但這些武裝嚴重缺乏武器、實戰經驗和軍政骨干,亟須主力部隊支援。
八路軍115師正是在此背景下,奉命進入山東。

第115師部分處以上干部合影。左起:陳光、賴可可、蕭華、羅榮桓、梁必業、王秉璋、陳士架、王立人、楊尚儒、蘇靜、張雄。陸房突圍勝利紀念館提供
1939年3月,由陳光、羅榮桓帶領的115師師部和第686團,來到魯西鄆城縣。
此時的鄆城縣早已被日軍占領,原韓復榘部下、日偽縣長劉本功派遣其家族兄弟劉玉勝,企圖以此為據點,進一步擴張勢力。
城里城外一片狼藉,老百姓苦不堪言。
當得知“從平型關過來的老八路來了”,鄆城的老百姓自發組織迎接。
115師師部決定首戰樊壩,以此作為獻給鄉親們的一份“見面禮”。
3月初,第686團冒雨突襲樊壩,全殲偽軍一個連,并乘勝攻克前樊壩,迫使守軍投降,還解救出被抓去的農會干部20余人、婦女30余人。
為解百姓疾苦而戰,這場勝利,讓115師贏得了百姓的支持。“村里以及周邊的百姓都踴躍支前,我爺爺就是其中一員。”鄆城縣張魯集鎮狀元張樓村村民張留陣說,“青年人挺身而出奔赴戰場;村民踴躍加入擔架隊,協助挖戰壕、送物資、抬傷員;婦女把最好的麻納成鞋底做軍鞋……”
當地至今仍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八路軍,真勇敢,打下樊壩除漢奸,百姓見了笑開顏,抗日熱情高如山。”
“樊壩戰斗沉重打擊了魯西日偽的囂張氣焰,大大鼓舞和振奮了山東人民的抗日熱情。”山東省委黨史研究院研究二處處長、一級調研員閆化川評價。
陸房突圍:老鄉帶出勝利路
首戰樊壩告捷,115師主力一路挺進泰西,連續打擊日偽,引起了日軍的恐慌。
5月初,日軍第12軍司令官尾高龜藏調集8000余兵力,分九路圍攻泰西根據地。115師師部及686團等3000余人,被壓縮于陸房不足10平方公里的狹小山地內,陷入重圍。
5月11日拂曉,密集的炮火朝著八路軍的防御陣地傾瀉而下,日軍兵分多路發動猛攻,一度逼近師部駐地陸房村,津浦支隊支隊長孫繼先率兵肉搏死守。
當夜,趁日軍收縮防守期間,當地村民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冒著生命危險擔任向導,帶領115師主力部隊兵分三路,悄然穿越日軍包圍縫隙,抵達東平縣無鹽村,勝利突圍。
山套村村民郝京軍,帶領第686團1營搶占肥豬山有利地形后,又主動請纓,帶領2營突圍。
除了擔任突圍向導,當地群眾還全力支援后勤:大董莊村村民孫立長為第686團2營緊急籌集5000斤小米;董莊村村民蔣太芳、蔣學成等人冒著炮火為我軍送糧……

參加陸房戰斗的軍隊運輸 陸房突圍勝利紀念館提供
戰斗結束后,日軍氣急敗壞,大肆搜捕。村民們又冒著生命危險掩護我軍戰士。參與救治傷員的韓秀英曾回憶:“咱八路下來了,俺掏出衣裳,給他換上。要是有人問他是誰,俺就說是俺兄弟,俺爹就說是他兒。”
村民孔憲松,將兩名腿部受傷的戰士背到山坡地,藏在石堰屋子里,在他的掩護下,兩名傷員躲過日偽軍的多日搜捕,順利返回部隊。
就這樣,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72名傷病員和部隊留下的武器、物資無一受損。
陸房一戰殲敵過千,軍民抗戰情緒高漲,震動全國。蔣介石亦致電朱德、彭德懷:“各該部在魯西奮勇殲敵,殊堪嘉慰。”
“這相當于在事實上承認了115師在山東的合法地位。”閆化川說。
1941年5月10日,陸房突圍兩周年之際,中共山東分局機關報《大眾日報》發表詩歌《勝利的歌聲》:“偉大的戰績,十年來的光榮,殘酷的陸房戰場上,粉碎敵人撲滅我們的迷夢!”
山東師范大學抗日戰爭研究中心主任劉志鵬認為,陸房突圍是生存之戰,粉碎了日軍的圍剿,為建立和鞏固山東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展現了軍民同心、共克強敵的強大力量。
梁山殲敵:“八路軍真能打鬼子”
1939年8月1日,魯西平原青紗帳起,熱浪灼人。慶祝“建軍12周年”的軍民聯歡會,正在距離獨山村不遠的孟家林舉行。
115師接到情報,一支由步、炮、騎混成,裝備精良的日軍部隊,正在少佐大隊長長田敏江的帶領下從汶上出發,意圖對魯西進行“掃蕩”。
聯歡會臨時改為戰前動員會。陳光、羅榮桓認為,這股敵人孤軍深入,難以迅速獲得增援,決定采取監視、襲擾、引誘等戰術誘敵深入,一舉殲滅。
此時,八路軍在梁山附近的兵力不足500人,與敵軍人數大致相當,但武器裝備明顯落后。
戰斗勝利的取得,離不開梁山地區群眾的支援。盡管梁山是根據地的新區,但八路軍紀律嚴明、愛護百姓的作風深入人心。“(戰士)連百姓的草垛都不靠,因為人靠過坐過的草,牲口不愛吃。”梁山縣委黨史研究中心主任張新生說,這樣的八路軍,如何能不受老百姓擁戴?
戰斗開始前,115師派出小分隊在王府集村西和馬振揚村,以青紗帳為掩護,對日軍進行了兩次襲擾,并將其引至獨山方向。

梁山戰斗前我軍潛伏在青紗帳里,等待狙擊日軍32師團。梁山縣委宣傳部提供
群眾自發為八路軍站崗放哨,盤查行人,封鎖消息,還擔當起了“活地圖”,讓八路軍對獨山一帶復雜的地形了如指掌。日軍自以為“順利”進駐獨山村,實則已鉆進了軍民共同編織的天羅地網。
2日晚8時,槍炮聲打破了獨山村的寧靜,戰斗圍繞獨山制高點和山下的車馬店展開。
老百姓組成擔架隊、運輸隊、救護隊,一批批地涌來了……這讓指戰員們更增強了勝利的信心。
3日凌晨2時,八路軍發起總攻。拂曉,戰斗逐漸平息。
轉移出去的群眾趕回來,有的將自家煮熟的雞蛋、燒開的水和甘甜的西瓜,送到疲憊不堪的戰士手里;有的則幫忙抓俘虜、抬擔架、救治傷員、打掃戰場。梁山戰斗俘獲的24名敵人中,有4人是被當地抗日群眾直接抓獲的。
此戰,115師以同等兵力、劣勢裝備,全殲日軍一個精銳混成大隊,斃傷敵400余人,其中日軍300余人,并繳獲兩門新式意大利野炮、一門步兵炮、15挺機槍、150余支步槍。蕭華曾以詩贊道:“黃河滾怒濤,梁山烈火高。青紗好伏擊,夜戰逞英豪。全殲來犯敵,奪獲數門炮。軍威震齊魯,壺漿迎滿道。”

1941年8月1日,羅榮桓(左一)用梁山戰斗繳獲的炮隊鏡指揮作戰。陸房突圍勝利紀念館提供
8月4日,朱德總司令簽署通電表彰。這次戰斗被譽為“平原游擊作戰的模范戰例”,為鞏固魯西抗日根據地、開展平原游擊戰爭打開了新局面。
梁山大捷,“八路軍真能打鬼子”的消息不脛而走,吸引梁山周邊3000多名青年踴躍參軍,出現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爭上戰場”的動人場景。也正是依靠這樣的人民偉力,115師入魯一年后,就從數千人發展壯大為一支超過7萬人的抗日雄師。

梁山抗戰紀念館內的115師東進雕塑 記者王雨萌
郯城大捷:“翻邊戰術”與萬人破襲
戰爭的形勢并非一帆風順。1940年到1942年,在敵頑夾擊下,山東抗日根據地日益縮小,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
面對敵人的“蠶食”和“掃蕩”,八路軍不能再固守內線被動挨打。此時,羅榮桓創造性地提出“翻邊戰術”,其核心就是:“敵打到我這里來,我打到敵那里去。”
這不僅是戰術上的突圍,更是戰略上的進攻。這樣的底氣,正來源于無處不在的人民力量。郯城戰斗,便是“翻邊戰術”與人民偉力相結合的體現。
郯城,是日軍精心經營的戰略要地,墻高壕深,守備森嚴。1943年1月,日偽軍大舉“蠶食”濱海區,115師教導二旅決定趁郯城守備相對空虛之時直搗黃龍。
這是軍民協同的杰作。戰前,為鉗制、迷惑敵軍,濱海區動員數千民兵,將沭河沿岸的醋大莊等敵據點團團圍困,將敵人主力死死釘在原地,防止其回援。同時,濱海地委、濱海專署、濱海軍分區發動上萬群眾,在長達百余公里的臨沂至郯城之間的大路上,展開連續四天的“大破襲”,將敵人的交通線和通, 信網予以摧毀。
戰后,萬余群眾自發前來拆扒城墻,將敵人苦心修筑的堡壘徹底摧毀。八路軍將日軍掠奪的糧食分發給農民,出現了“城內大車、小車、牲口充塞了街道,趕來搬運糧食的農民隊伍和慰問群眾,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場面。為此,八路軍文藝工作者孔健飛創作歌曲《扁擔號子》,在根據地廣為傳唱:“一條扁擔哪嗨吆嗨吆,兩頭彎彎哪嗨吆嗨吆,閃閃如飛哪嗨吆嗨吆,往來不斷哪嗨吆嗨吆,郯城大勝利哪嗨吆嗨吆,米面堆如山哪嗨吆嗨吆……”
郯城大捷,是115師入魯以來首次攻克日軍設防的縣城,宣告了“翻邊戰術”的成功,更證明了人民的支持是軍隊縱橫馳騁的最強保障。毛澤東對此高度評價,稱“翻邊戰術”不僅是戰術,更是戰略。

第115師戰士積極開展攻勢作戰及大反攻,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陸房突圍勝利紀念館提供
將人民偉力與軍事智慧擰成一股繩的,是黨的堅強領導。1943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八路軍115師與山東軍區合并,由羅榮桓同志統一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及115師代師長、政治委員。同年9月,羅榮桓接任山東分局書記。山東抗日根據地實現了黨政軍的高度統一。
與此同時,“主力地方化”的戰略調整得以堅決執行。主力部隊化整為零,分散到各縣區,與地方武裝融為一體,協助建立和鞏固地方政權與民兵組織。這一轉變,使八路軍的力量根須更深,真正形成了主力軍、地方武裝和民兵三結合的人民戰爭體系。
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借助人民的磅礴力量,既在困難時期保存了革命火種,也將山東抗日武裝力量鍛造成一個打不破、摧不垮的鋼鐵整體,山東抗日根據地得到了恢復并日益擴大鞏固。至1945年,山東軍區總兵力增至約27萬人,約占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總人數的四分之一,在此后的解放戰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眾新聞記者 王雨萌 王瑛琪
|